知性假期

◎黃文龍

拋開瑣事,什麼都不要想,背著簡單的行李,登上火車,看看書,看看窗外的田野平疇,看看被杜鵑颱風蹂躪過的殘敗枝葉,還有在悠悠海岸線的潟湖垂釣的小船,閒散也是一種滿足。火車緩緩滑進了新竹,一種沉靜的感覺在心裡流動,來到樸實的新竹聖經學院,參加一個知性饗宴──寫作班,也就是圖文創作班。
 
她是圖文創作班的班長,也是《耕心》週刊的主編,很年輕「古錐」,面對這群20至6、70歲的學員,她嘴角微笑,神色自若,純真自然流露,站上台前領袖魅力十足。她講話時,前排長輩學員逕自交談,她幽默略帶嬌氣地阻止:「耶!不要講話,我喉痛聲音啞,含著喉糖已很吃力,等一下我提高音量,多含的喉糖可要妳們出喔!」眼尾再勾一下,俏皮可愛,她是哀玉梅姊妹,為為期1天半的寫作班注入了靈魂。
 
1天半緊湊密集的課程,饑渴的心靈大口大口地啜飲,一點也沒有倦容,豐收的喜悅催促著我抒發心得。第一個上場的李喬老師,雖有年紀了,但聲音宏亮精神矍鑠。關於寫作,他說,要多閱讀,以持續修正觀念;要多觀察,以發現世界、發現自己;把生活當素材當作修行,來自生活的思想有意義,日常生活的小事件隱藏大道理;要多思考,由大而小,把寫作當習慣。此外要真正的誠實,對自己誠實、對文字忠實,誠懇會產生技術,文字的鍛鍊是一生的功課,是無限的,逐漸形塑自己的風格。李喬老師對基督神學也有精闢闡釋:人是受造的,科學與宗教不衝突;人生而帶有罪性,因信稱義,義即得救;人是不能自救,人是有限的,不能掌握真理的全部,所以人應謙卑。直到最後講述到文字宣教,他提醒我們要熟讀聖經、回歸聖經,而牧師僅是幫助人親近上帝,卻不能取代上帝。
 
當日王貞文老師身體微恙,不克前來授課,但也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與寫作範文,讓我們有所依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蹲下來的上帝〉,它描述一個牧師和氣地蹲下來,與孩子等高相視,和一個有語言障礙的小孩子打招呼,他怯怯地展現笑容;很多時候,在我們無言以對的深坑裡,上帝也是這樣蹲下來,耐心地以愛的注視,喚醒我們疲憊沉睡的心。此外哀姊妹代打時也說,玩臉書有時也像在行銷自己,是一種「炫」,像孔雀一般,她張開雙手,生動地如孔雀開屏在原地轉一圈;有人在臉書上po「義大利麵好好吃」,這是曬幸福,要我們更敞開自己,將心裡流動的感覺,多點坦誠分享。她也舉了自己臉書上的文章〈阿爸ㄟ卡蹭親像梨子皮〉為例;哇!好幸福!這簡簡單單的甜蜜,卻是所有名利權勢無法比擬。她更說訂題目時要多點創意新奇以吸引注意。談到水果,蔚珈牧師也分享了她帶孩子去Shopping Mall,孩子看到榴槤驚呼:「好大的荔枝,就像刺蝟!」有時孩子生活中的大發現,就是好題材。
 
能說又能唱的台語文作家王昭華老師分享時說,她年輕時因為被林強〈向前走〉這首歌電到,便開始覺得台語很文雅優美。我們這輩的台灣人,年輕時被威權牽著走,多少都荒廢了乳養我們的母語。她提醒學員,經營臉書像過著不誠實的虛枉生活,建議大家還是要多接觸實體;一天僅24小時,人想做的事卻很多,血肉之軀能有多少時間可以透支?在創作的過程中,最好用素描的概念來寫;現今的3C產品加深了疏離感,躺在床上滑臉書,像極了清代人躺在床上吸食鴉片,臉書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像到廟口找朋友聊天,又像到陽台抽根菸,前提是大家要多傳遞正向積極的一面。
 
旅行攝影家林東生老師教我們用手機記錄動人的剎那,在平凡中發現美麗;他以自己的創作和學員的實習作品講解,作品的美是以平衡、穩定、主題的技巧來呈現,然後記錄自己的心境、感動。
 
1天半的知性假期只是一個難得小插曲,沒有激情或浪漫,卻能在安靜中親近上帝,聆聽上帝的聲音,也學習透過臉書圖文創作傳揚福音、榮耀上帝。
 
(作者為花壇教會會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