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真
11月15日陪同主日學校長到壽山中會新興教會參加「主日學校長會議」,會中見識到壽山中會重生教會、大湖教會對於兒主教學的分享,都令我受益良多並深受感動。
然而,當我看見壽山中會教育部明年度只舉辦一場以「台語的美」為主題的「主日學師資研習」,當下深覺「決策者」對於第一線主日學教師的迫切所需感到陌生。我不自量力地夾雜台、華語發言:「認識『台語的美』是一件需要持久培植的素養,並不是一場研習就可盡其工。如果以一年只辦一場主日學師資研習,對於教師們最迫切的需求,應該是『教學技巧』的學習與觀摩。」
我的發言立刻被現場一位牧會30年的牧師推翻,他說:「『教學技巧』的培養,是教久了自然就會。像我剛從神學院剛畢業時,也不知怎麼牧會,但做了30年自然就會;所以,教導認識台語的美,這是『意識』的問題。」
對於牧師的自信,我非常佩服,但也好奇該教會青年人數的成長狀況。
我從小在講台語的家庭長大,當我成為主日學老師時,傳講、解說上帝話語成為我教會事工中的首要職責,「台語傳承」的使命性,不能凌駕於傳講上帝話語的任務之上。也因為如此,我需要依學生的能力穿插使用華語及台語,而非全程使用台語。我深深認同一位牧師的見解:「我們不能要求年輕人先把台語學好,再來認識上帝。」
一、二十年的教書生涯中,我教學的對象從幼兒到大學生都有。我的感受是,面對愈小的學生,愈需要教學技巧。我實在很難沿用20年前的教學模式面對E世代;我也無法以長篇大論去感動那些習於影像、故事情節的「滑世代小孩」。因此,我需要觀摩、學習更好的「教學技巧」,讓學生融入課程。
老師單靠「經驗累積」的教學技巧,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我們可能因為技巧不好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主日學老師中,不乏教學上的素人,他們有熱情也願意服事,卻可能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受挫,甚至退卻。
如果一年只辦一次研習盛宴,以「意識」為主要考量,真的能讓主日學教師飽足?對於台語講不輪轉的老師而言,需要的是「練習」,而非「研習」。
資深教師面對E世代兒童,更需要在教學理念及技巧上與時俱進,而非靠經驗累積。各中會應努力建構交流平台,讓老師彼此間有更多學習、交流。如果難得有機會辦理一場研習盛宴,請盡量給老師們「主食」而非「紅酒」。
長老教會對本土意識的堅持與實踐令人感動,但我更認同壽山中會大湖教會牧師對兒童事工的方向:「認識聖經、學唱詩歌,歡喜來教會。」 (作者為壽山中會主日學老師)
不要本末顛倒了
◎許隼夫
《台灣教會公報》3330期公報廣場刊登〈什麼是兒主教師最迫切需要的裝備〉,我非常認同與感慨。
35年前,我在美國華府牧會時,遇到教會會友主張兒童主日學要用台語教學,理由是為要保存台灣文化;而我當時提出反對,花很多時間與功夫說明才平息爭論。
我反對的理由是,主日學是要教導信仰的學校,不是語言學校。美國台語教會主日學學生的第一語言是英語,台語雖然是他們父母的母語,但卻是他們的第二、第三語言。如果主日學校用台語教學,將必事倍功半,因為他們不能全聽懂福音信息,信仰難以建立。
而我主張教會週報用台語文撰寫,主日學用英文教學,也建議會友在家中多使用台語溝通、交通。後來教會開設文化學校,教授台語與台灣文化,也定期舉辦教師培訓,使教師們的教法更新、進步。如此作為,奠定華府教會從兒童主日學造就、培養、建立信仰的根基。事隔35年,看見今日台灣教會仍爭論這個議題,感到非常遺憾。
在主持海外亞洲宣道會(OAM)時,曾帶領幾位基督教教育專家來台,介紹一個嶄新、創造性的基督教教育法「意象教育」。在課程中,基督教的教育是開啟基督徒與教會發展的鑰匙,每週只參加1個小時主日禮拜是不夠的,用主日學時間教台語,屬靈生命更難生長。
基督教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導信仰真理、塑造靈命。有使命的教育事工和有裝備的基督教教師,才能使基督徒的信仰不斷更新、成長。
(作者為海外宣道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