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宏
適逢選舉,在青年政策上究竟候選人端出什麼牛肉?而教會又是如何在青年的議題上有所回應?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針對教廷提出15宗罪,身為改革宗的我們,彷彿看見些許雷同之處,如自以為義、過度勞動、淪為工作的機器、信仰無法帶來盼望、爭權奪利等。對我而言,面對教會腐化的受害者,無非正是弱勢的青年,在教會無法進入決策圈、鼓勵服事卻沒權力。
當馬克斯‧韋伯百年前提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可曾想到時至今日不僅情況加劇,教會從否認到如今成功神學林立,坦言之,現階段基督徒的生活與信仰切割清楚,週間殷勤勞動極盡剝削、主日參與禮拜洗滌心靈,難道我們無法將信仰生活化?
我們總習慣指責別人,卻無法反思自己,殊不知我們在同一艘船上,當青年低薪成為事實,對未來沒有盼望之際,試問,我們毀掉的只是青年嗎?不,我們正在親手摧毀自己,一面監督政府、另一面成為資本家的剝削的幫兇,高喊政府施政不力,回到教會面對青年只能叫青年多忍耐,甚至教會就是剝削青年勞動者的一方,遑論世代正義、公義和平?
台灣中小企業比例超過九成七,在教會中許多長執就是老闆,企業主反應營運成本過高,要求勞動者共體時艱,難道低薪的情況不是你我造成的嗎?而教會對此情況持續默然無言,甚至在教會、機構勞動者,也不受勞基法保障,比起牧者保障最低謝禮,彷彿幹事、助理等都像隱形人般,不只主日奉獻,週間的勞動也是奉獻的一部分。
誠如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言:「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消滅自己!」教會在追求所謂大使命之際,是否更忘記了初衷與理想?試想耶穌會怎麼做?讓我們一起為青年祈禱!願上主憐憫我們。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