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蛋、槍聲、不平安的年夜

◎黃仲綸

農曆新年初一,香港旺角的寒風夜裡,流動攤販與一旁享用食物的民眾遭香港警方驅離,起初僅是雙方間零星的衝突,爾後卻隨著群眾的聚集而擴大衝突規模。最後,一聲槍響劃破天空,更激發起香港民眾的憤怒,引發激烈的流血衝突,香港政府甚至一度關閉附近主要車站,避免衝突升溫。造成這場流血衝突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僅是警方驅趕流動攤販,而是整個香港社會近年來因政策連續失誤所導致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緊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隨著戰後重建經濟起飛,經濟迅速成長,但工作機會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許多人為求生存,上街販售食物與日常用品,由於沒有店面,經營成本較低,很快便迅速形成一種香港特有的攤販文化。

在全球化經濟蓬勃發展下,街邊攤販、小吃總被看作是雜亂無秩序的滋生來源,因此攤販被政府取締、被剷除是必然的結果;然而對西方國家來說,街上的攤販小吃是相當受歡迎的異國食物,但在文化本源中卻被自己政府視為應消失在進步價值的洪流中。這種自我文化價值貶低的行為,也令香港反抗當權者的行動應聲而起。

也許會有人說:「為何流動攤販不積極轉型,尋求店面開業呢?」香港都市計畫與土地政策向上流階層靠攏,導致香港橫流著高額租金,令攤販卻步,阻礙其自立更生,也引發市井小民的不滿,進而衍生出對抗「上流化」的行動,傳統文化盡被辦公大樓與富貴的公寓取代,也難怪無奈的港人在農曆新年假期,選擇在家人齊聚的時刻走上街頭抗議政府,聲援被欺壓的攤販。

綜觀整個香港近年發展,從1997年回歸中國到今天,我們可以曉得,一昧追求經濟發展與逐漸高壓的政治措施無法打造繁榮與安定的社會。取而代之換來的是,社會的不安定與人民對於未來的迷惘,過去香港社會曾為台灣人羨慕的榜樣,今天卻要台灣以其經驗為鑒,盼望未來我們的新政府能夠起造符合上帝旨意的社會,才能夠使人民安居樂業,創造「新共和、新國家」。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