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間的群眾效應

◎宋宇哲

1999年轟動一時的電影《駭客任務》,以哲學、宗教的方式呈現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幻覺打造出來的物理世界。人的本體活在被機器人所操控、稱為「母體」的世界裡,打從出生就沒醒過,終生躺在實驗室的培養箱,後腦杓插著一條連接母體(類似電腦中控中心)的訊號線,不斷將虛構的物理世界「現實」輸入人腦,讓從未醒過的人深信自己真的活在物理世界之中。

《駭客任務》固然是一部電影,卻反映出我們的現實:台灣人的價值觀深受媒體左右,幾乎快到集體意識控制的地步了。內湖女童案嫌犯準備被拘提的當天,從臉書各家媒體的粉絲團可發現各家媒體爭相「廣告」自己前往內湖分局預備採訪,每隔30分鐘、1小時就要更新、發獨家消息。嫌犯明明還沒被羈押,媒體卻搶先守株待兔,用資訊轟炸觀眾,等候民眾來包圍警局。想當然,民眾果真去包圍警局了。

似乎社會輿論非但不由智者所引領,反被傳媒所影響。媒體在台灣社會中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人生活的一切幾乎脫離不了媒體:報導哪一家餐廳美味,人們就乖乖去排隊守候;報導哪一個新景點,群眾就一窩蜂前去;報導哪一個社會事件,人聲鼎沸、群情激憤。

或許,我們該思考大家怎麼如此容易相信媒體所說的一切,卻不花時間了解真相並好好思考?好比女童案,媒體的渲染把輿論塑造成一面倒歸咎廢死聯盟的責任,正如新聞〈痛心女童命案 賴銘偉:廢死聯盟出來講!〉所述。傳媒引述藝人的主觀言詞,「教導」大眾一個價值觀:「因為廢死聯盟,造成無差別殺人事件層出不窮。」

前後這兩者究竟有什麼相關性?社會倫理崩解真的是廢死聯盟的錯嗎?一個社會出現這麼多無差別殺人案件,日本研究發現是高壓社會造成許多情緒壓抑個體所導致的結果。不幸,台灣媒體卻選擇以過度簡化的因果論,抓一個實際、馬上、明確的目標(廢死聯盟)出來抨擊,抹煞社會事件背後蘊含社會心理、社會結構的因素。

事實上,廢死聯盟只能代表輿論的一種聲音。現行的法律不因廢死聯盟而有任何差別,因為法務部在2015年6月5日才槍決6位死刑犯,那時的媒體卻冷處理,或替法務部歌功頌德。媒體告訴我們:「死刑是一個潮流,是台灣群眾的共同意識。」

我們選擇相信什麼?選擇相信媒體提供的「資訊套餐」,還是選擇在人聲鼎沸之際,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箴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若我們敬畏耶和華,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智慧、真理難道不勝過這世間的輿論風向嗎?媒體只是隨波逐流的輿論力量,甚至可以被操弄。當群眾活在媒體輿論的「母體」時,基督徒應記住自己的「母體」,也就是耶穌基督的慈愛、公義、和平。

(台南神學院道碩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