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黃瀞皓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黨外運動時期有許多政治參與,1970年代長老教會發表了三個宣言:「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這樣的宣言對於當時的社會氛圍來說相當具有前瞻性,而許多長老教會的牧者與神學生也都參與其中,與黨外運動人士共同對抗國民黨政府的威權體制,有別於當時向國民黨政府靠攏的華語教派,長老教會對於台灣民主化的推進可謂功不可沒。

隨著時代的變遷,長老教會對民主政治的議題,似乎日趨保守。如今威權體制已經逐漸瓦解,雖然主權議題和黨國遺毒仍未完全消弭,但台灣的政治環境開始走向多元開放,更多社會議題浮出檯面:諸如土地正義、性別平權、環境永續、貧富差距、勞動權益等多樣化的議題開始獲得關注與討論,但長老教會大部分還是針對主權議題發聲,對於台灣如何走向民主開放及平等自由,並沒有更細緻或進一步的想像,反而是停留在黨外運動時期的思維。

長老教會總會對2016大選的信息,顯示出關係密切的民進黨一上台後,就有明顯的靠攏與雙重標準,對民主政治的想像停滯不前。

理想民主的想像不應只停留在政體或選舉。民主的重要性在於反映平等、自由的理念,以及標舉人的尊嚴。民主不僅是思想,更是行動的實踐,而實踐的責任不是只落在政治人物的身上,乃在於每一位公民;因此要推行真正的民主,不能只期待權力的更替,而是需要有思辨能力及民主素養的人民主動參與。

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裡相信上帝國是「使受壓制的人得自由、平等,充滿公義、平安與喜樂」,因此民主化的實現,合乎上帝國的精神。但在社會實踐信仰之前,需要先從教會本身做起,因此無可迴避的,我們必須審視教會內的壓迫、不平等,女性權益、LGBTIQA族群權益、階級問題等,這些議題都需要在教會內被重視,並且可以公開被討論。然而這些議題至今在教會裡缺乏討論的空間,只要一發聲就很容易被關切,甚至被排拒在群體外。這樣的教會和威權政體有什麼不同?民主,應從教會本身做起,如果教會自己都做不到,那我們還談什麼以愛為中心的信仰,又要實現什麼上帝國呢?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