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蒟蒻

◎黃敘慧

針對聖經「翻譯」工作,有兩面向的分析觀點,分別是符號上的翻譯,以及解構神話性語言後的詮釋。

所謂符號上的翻譯,就是將文本譯得信──可信、達──流暢、雅──文雅,另一種說法就是「字義的翻譯」。然而因為語言有語境限制,也就是在不同的時代、地區甚至性別、生活環境下,對於同樣一段文字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21世紀與18世紀所理解的「先進」,因著科技發展程度不同會有所差異;男人對於「生產」的疼痛,也無法感同身受。所以若是只針對字義做翻譯的工作,常常難以全面地呈現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與背後的價值。

第二種的翻譯方法透過詮釋賦予文本意義,為讀者搭起一座橋樑,希望能更接近作者的意圖。在這樣的翻譯過程中,翻譯者將自己對文本/聖經的理解呈現在翻譯過後的文字間,而這些譯本被閱讀聖經的人們賦予了神聖的權威性及不可動搖性,讀者透過翻譯者的眼鏡閱讀聖經、認識上主,並且將翻譯者本身與他所傳達的意義理解為聖經的唯一真理。然而這樣的閱讀過程,難免受翻譯者的處境與意圖所牽制,甚至將譯本置於比原作者更高的地位,使當時作者欲傳遞的價值無法顯明。

若希望越過翻譯者的觀點,直接閱讀聖經、認識上主,只有透過「解構被賦予權威的神話性語言」,回到文本以更加接近原作者。撥開翻譯者意圖,探究聖經原貌,並在閱讀過程中,讓自己成為另一個文本,與經文對話,在我們的處境中,尋找與聖經文本語境的共通性,從中看見人與上主的關係,而非直接將聖經字句直接套用在現今的生活。

我們為何需要透過這樣讀聖經的方式追求信仰?若是過度推崇某種詮釋方式所帶出的意義,以致忽略了其他人的想法;或是將教義完全地解構,讓它失去了神聖的權威性,將會使我們更親近上帝或適得其反呢?然而「詮釋學乃關係學」,就好比:一個人在與他的伴侶建立一定親密的關係之前,並無法理解對方的一言一行背後,究竟交織了多少錯綜複雜情緒與需要。我們之所以覺得似乎可以走出一條聖經的詮釋路線,是因為我們跟上帝建立了關係,而在持續經營關係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不斷透過認真的讀聖經,來認識多面向的上帝。

(作者為成大SCM團契契友)

廣告/2023布聖誕樹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