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師敏
已故牧師賴炳烔的名言:「保老四則,1.老身保健好;2.老友保持好;3.老伴保護好;4.老本保管好」,簡單的四句話,道出了老年人生活上的嚴肅要訣。
老伴保護好:老伴必須要照顧,失了老伴最艱苦,孤單可憐沒人知,想到老伴流目屎,兩人做陣無幾冬,要緊關心相愛痛,失落一人你當知,兒女有孝補未來。
老本保管好:老本要緊保管好,兒女不孝免煩惱,未分兒女擒牢牢,分了見著面皺皺,保管老本你當做,免驚將來遺產稅,生活才有好保障,兒思遺產不中用。
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半」,其意為一個月如果過了15天,那這個月就要過完,一年如果過了中秋節,那過年就要到來。傳道書的作者說:「空虛的空虛,凡事都是空虛」;人生的短暫,所誇口的不過是勞苦憂愁,活著是上帝的賞賜,人們應趁著年輕力壯時,多做主工。
養兒防老的舊思維,在如今的社會當中,已經有所改變,只求能夠承歡膝下,就很感謝上帝。
台語有句話說:「多子餓死爸,多媳婦餓死乾家。」此句是俚語在科技如此進步的今日生活中,仍舊是時常見到的悲哀事實。如今醫技的進步,邁入高齡化社會,老人問題知多少?背後原因錯綜複雜,經濟衰退,年輕人學歷高、低薪化、工作壓力大造成憂鬱症,又要概括承受挑起照顧雙親的責任,經濟實為一大考驗。
在生活的周遭,幾乎天天都有耳聞,兒女為了分遺產,弄到反目成仇。以一位退休校長為例,畢生積蓄栽培兒女,兩老在台,幾經兒女催促,終於點頭,舉家遷美依附兒女,起先幾個月相安無事,只是生活上不習慣,兩老整天在家無聊,人地生疏,語言隔閡,又看不懂電視節目,子孫都不講台語,所以兩老只好學英語,加上氣候又難適應,舊疾復發,慢性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醫療費用昂貴,若不小心處理,惟恐天倫變調。
最後為了不增加兒女們經濟上的負擔,這兩名長輩速速打包回台,結束在美之旅。而兩老返台後,生活起居變成「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過了不久,家中又多了一位既非親人,卻是生活起居上的重要照顧者──外傭。
有位弟兄的雙親,相隔幾個小時蒙主恩召,不久前也聽說有位長老的雙親相隔一星期安息主懷,夫妻相招逗陣行,真是讓人只羨鴛鴦不羨仙。站在兒女的立場,雙親驟逝,打擊當然很大,但換個角度來想,總比父母長期躺在床上,生活起居需人照料,失去人的基本尊嚴,龐大的醫藥費子加上人力的負擔,也許會讓事情節外生枝,最後演變成「久病無孝子」,或傷害到兄弟之間的情感。
老本如有保管好,關於金錢上的問題,也許就不會發生,也就不會有親情上的悲哀。
老年們,把生活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情交給自已。切記!切記!
(作者為前台灣聖經公會副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