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翰
團契聚會時觀看電影《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故事在講述一位大學哲學教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寫下「上帝已死」的字並簽名,才能通過這門課的考試。然而,教授此舉卻遭到基督徒學生惠頓的質疑,於是他決定接受教授的挑戰,要在之後的課堂上跟大家證明上帝未死,上帝是存在的。惠頓很嚴謹地蒐集了許多資料,日以繼夜地研究,並勇敢地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看法,論證並反駁教授以及其他無神論者思想家的觀點。在這過程中,惠頓引用了許多科學證據來支持聖經的創造論,反對生物學的演化論;也用哲學的觀點來說明為何宇宙會存在一個創造主。
當基督信仰被「世俗」價值觀或「異端」思想挑戰時,基督徒群體便會衍生出各種回應的理性辯論方法,以捍衛信仰的純正性。這種方法被稱為護教學,此詞源自希臘語的詞彙,意為「以言語辯護」;也就是說,當傳統基督信仰的價值或是教義被挑戰、質疑、批評,就會有基督徒為了維護聖經的真理,運用邏輯、理性思考來與人對話,其中不乏利用嚴謹科學與歷史考證來證明聖經的真實性,並否定一些生物學上的理論。
我想要針對護教者的證據推論法(Evidential Approach)來進行信仰上的反思,並思考基督徒的護教心理。
當別人質疑你的信仰,甚或否定上帝存在時,基督徒難免會不舒服,產生想要跟人辯論、想要說服人的護教心理。於是我們會充實自己的知識,以他人所運用的科學證據或哲學觀點來反駁,並試著在聖經中找著證據,以堅固自己所信的是真實的。然而,這種說服他人,充滿話語辯論的過程中,我不禁思想:上帝需要人來證明祂的存在嗎?若我們所信的神是亙古直到永遠的終極存有,祂的話、祂的創造、祂的真實,為何需要卑微的人用科學證據來證明呢?
護教本身並非不好,在信仰上鞏固真理,與非基督徒、無神論者、「異端」有理性多元的對話是好的。然而,重點是我們該用什麼方式來護教。當基督徒不惜用大量證據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與聖經的真實性,真的讓福音被傳揚了嗎?我們真的能夠讓非信徒知道我們所信的是什麼嗎?還是說,我們只是「以理服人」,甚至覺得辯贏別人很威風?或許會有人被說服,就如片中班上的同學,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但,他們有遇見上帝嗎?我們會相信上帝,認識耶穌,是因為科學或歷史的事實,還是因為上帝真實碰觸我們的內心深處,使我們認知真正的生命泉源是源自於祂?
我認為,護教,可以被賦予更多的生命力與可能性,使人甘心樂意來接近主耶穌。倘若有人來質疑基督信仰,我們可以學習不立即反駁、辯論,而是用生命來體現基督、活出基督。我們可以宣告:「你說上帝不存在,那我們就活出被上帝改變的生命──截然與世俗不同的生命,讓你看到上帝真的存在!」因福音的力量而實踐耶穌的真理,在生活中的每一刻跟隨主,這無疑就是最好的「護教」。我們堅守的信仰,縱使遭到外人的批判、嘲笑、否定,仍然會屹立不搖,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追尋的價值是什麼。我們見證上帝的方式不是用說的,是用活的。
願基督徒能學習護教的精神,認知到護教不是要辯贏對方,而是要使人認識上帝。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努力活出基督的樣式,讓世人見證到如此不一樣的生命,像酵一樣散發在每個社群,使福音得以廣傳,使更多生命得著改變。
(作者為台南大專SCM團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