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芬
《台灣教會公報》3357期時事論壇從華航罷工事件論述教會內勞資關係,在此理解下,個人嘗試對該文提出回應。
教會是非營利組織,其本質、運作方式與企業不同。就企業而言,勞資兩者的共同目標是創造財富,就此而言,績效是必要的,因為沒有績效就沒有財富,只是要如何提高績效,雙方會有不同的認知。資方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所以延長工時、降低工資,但這侵犯到勞方的權益,勞資之間的利益衝突是一定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衝突和對立。
反過來看教會,教會的資方是誰呢?勞方又是誰呢?該文中並未明確交代。那勞資的共同目標是什麼?這個倒是可以從其論述中推出:「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生命的傾聽與陪伴。」關於前者,讓我們來想像一下,教會的會友是小股東(奉獻)、牧者和職工等專職工作者是勞工,但不同的是,這些小股東週間可能是在企業日操夜操、所得微薄的那群勞工,他們不只出資在教會這個企業體上,週末還得犧牲休息時間到教會做無給職服事,儘管出於對信仰的熱心,他們無日無夜地工作、服事、盡所能地奉獻,但因為資本主義邏輯無所不在,混合了對信仰的理解,他們也對教會工作者提出相對等的要求,這才導致作者所言「長工時、薄謝禮,伴隨思想滲透,例如:越服事越甘甜、不需放眼地上的財寶、身為教會工作者做___是必要的等說法,一般人不常考慮工作者的生活處境,甚至當我們成為工作者時,我們也不太有辦法為權益發聲。」
這段引文出現於該文由華航罷工事件轉入教會情境的首段文字中,這個「我們」是誰?觀其文脈,應是指長工時、薄謝禮(「謝禮」這個詞通常用在牧者),又被要求接受信仰語言綁架的教會工作者,他們甚至無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讀到此,心中浮現一問:那些小股東的「權益」呢?日操夜操、奉獻所得,卻被指責為不義的資方?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的邏輯產生了共同的苦果:「在這個處境下生活的我們無論勞方與資方都很辛苦。」換句話說,作者想要提出一種不同於企業的教會勞資關係,此一超越勞資對立的觀點卻從「權益」這個意涵個人主義、勞資對立的字眼切入,使得最後的結論為「資本主義的『共』業已使得勞資雙方都被工具化,失去了作為『人』的目的,顯得軟弱無力。」
作者既已從「權益」切入,已經無法自外於資本主義的邏輯。「權益」不是不能談,但是以權益來談信仰,與作者所指責用信仰語言綁架權益,事實上是同一件事。
(作者為台北東門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