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還是要強調生命的傾聽與陪伴──回應「我看〈從罷工行動&#30

◎時事論壇小組

感謝林淑芬姊對〈從罷工行動看教會〉(3357期時事論壇)的回應,對於教會中辛苦服事的信徒與長執,可能被指涉為「不義的資方」,提出抗議。這一篇回應文也指出教會並非資本主義之下的企業,服事之人不該像華航的員工一樣,出面爭取自己的「權益」。

論壇文章在有限字數裡,確實無法把討論中的紛雜觀念理清。誤解與抗議,是提醒我們不足之處,為此,我們要感謝。〈從罷工行動看教會〉真正想指出的是,台灣許多教會愈來愈中產階級化、信仰生活愈來愈受資本主義價值觀主宰的困擾,期待讀者一起正視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對華航空服員的罷工的了解,並非是一場「要加薪」的勞資糾紛,而是工作者為得到合理休息,更是為保存工作者的體力與反應能力,來達到飛航安全的抗爭。因此,用來類比一些撐住教會、讓教會運作如常的工作人員,及他們對基本「權益」的要求,應該是合理的。在教會裡,講到「權益」好像很刺耳,但讓服事者有基本生存條件,身心得到適當尊重,不把過勞當正常,還是非常必要,「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當籠住牠的嘴。」

文中的「教會工作者」主要指的是教會裡的幹事、音樂工作者、教堂管理員、基督教機構人員等非牧職工作。這個較模糊的稱呼,還包括青年牧區的工作者、教育幹事、副牧、一人撐起教會的小教會牧者等。也許因為模糊性,引起誤解。加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的勞役不均、酬謝不公的問題相當嚴重。很可能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感受的困頓也不一樣。〈從罷工行動看教會〉一文真正的關懷點,是期待大家能「看見」一面以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剝削教會底層的工作者,一面又以信仰語言要求這些扛重擔的人要有奉獻精神的不義。

林淑芬姊以「小股東」來比喻一個地方堂會出錢出力的長執、信徒們,責問:「那小股東的權益呢?」把長執、信徒視為股東,把教會裡支薪的工作者視為員工,是一個潛藏於教會文化裡,卻很少人敢公開說出的觀念。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努力強調「犧牲奉獻」的信仰精神,以不計較、退讓的忍耐態度,彼此相挺地對抗唯利是圖的思維。基督徒常操練捨棄、無欲、節制等等的德性。我們在這篇評論裡,要問的是:要怎麼思考、應用這樣的信仰精神,而非要求別人上十字架呢?

「小股東」的權益,一樣是一種「被當人對待」的權益,被傾聽、受尊重,心靈得安慰、生活困頓得照顧。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看重每個人的「權益」,而不把自己咬緊牙關的苦撐精神當成必要的基督徒美德,強加在教會裡的每個人身上。

至於牧者的「權益」,是另一個篇章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制度裡,神學人的專業是受到制度的敬重與保護的,有神學專業的人,不必像保羅那樣靠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不受保護的,是沒有神學學位的諸多工作人員。怎樣在這套制度下面,讓敬重長存,讓保護不至於被誤用來濫權,是需要在中會的機制上多下工夫的。這個監督與討論的工作,讓我們繼續一起來努力。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