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忍事件:公開道歉的神學反思

◎梁家瑜

日前,戴立忍遭到中國網民圍剿,發表聲明自清並非「台獨分子」的事件,展現了一種新型態的權力施為方式,這種方式已經侵犯了中國於1998年與2001年簽署的《兩公約》,包括對創造性活動之自由的保障,以及對侮辱性待遇之禁止等規定。正如漢娜‧鄂蘭在《平庸的邪惡》中所述:前所未見之事發生了,表示這不再是前所未見之事。可以預期,這類侮辱性行為,並不會隨著這次事件過去。

然而,這一系列被迫公開道歉事件,從基督教觀點來看,更是值得深思:這近乎是政治版的「公開認罪」,只不過中國想要的,並不是與他者「彼此認罪,互相代求」,而是要「罪人」在「閉口不認罪時,終日哀哼,骨頭枯乾」。事實上,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針對某些罪行,也以公開認罪作為行按手禮恢復領聖餐權利的條件。顯然對中國而言,在中國工作,已然近乎「領聖餐」,而戴立忍的「罪」,剝奪了他「領聖餐」的權利。相對地,戴立忍聲明自己從血脈到教育都是炎黃子孫等說法,基本上就是要「心裡相信,口裡承認」,這樣就「可以稱義」。換言之,我們正見證一種新的政治神學興起,而理解這個新政治神學的具體內涵,在天主教教宗將深化與中國合作的此刻,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最寬泛的定義來看,基督教一直包含著某種政治神學,從「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開始,天國與人間向來都屬「兩國論」。更進一步,基督教一直有對現世政權「口裡不承認、心裡不相信」的傳統,從但以理到末底改,到初代教會拒絕臣服羅馬皇帝,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反暴君論者,基督徒一直沒有崇拜世俗權威的傳統。

然而,在二戰前後,出現了兩種政治神學,可以為我們理解近來的道歉事件做出指引。第一種是二戰前德國憲法學者施密特所提出的政治神學,他主張:近代所有國家概念都是世俗化的神學概念,主權者就如上帝般決定例外狀態。這種一反基督教史的政治神學,終究在歐洲釀成巨禍,而納粹的禍害正好催生出第二種政治神學,亦即重拾基本信理:追隨被釘十字架的上帝,在人世施行公義與解放。換言之,問題在於高舉世俗權威為神,還是領受神恩而行。而作為世俗國家的中國,究竟高舉什麼樣的世俗權威為神?

依照一系列道歉事件來看,被高舉為神的是中華民族主義,它上承儒教的文明優越論,在改革開放後轉化為天朝「信仰」。而這也反映當前世界情勢:不單中國的神聖民族訴求日益顯著,其他文明也正以神聖化訴求打破國際秩序。重申聖俗分離及對世俗的尊重,是基督教必須公開對世人做出的澄清。聖俗分離不代表無涉世俗,而是對俗世持續的有條件尊重,也要求世俗對信仰有條件尊重,如此才能限縮世俗權威的無限提升。要求中國不可將自己高舉為神,並進而要人「公開認罪」,踐踏秉承造物主形像的人性尊嚴,這是普世教會不可迴避的責任。  (作者為英國艾賽克斯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