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信得
17世紀文獻記載的台灣地圖輪廓像一塊凸出凹陷甘藷,被蟲咬傷外皮傷到內心。內陸跟海岸有些小沙洲島嶼是沒有連接一起。如早期台南北門嶼及魍港(今好美里)、布袋壽島(原八掌溪出海口)和外傘頂洲,這些島嶼跟內陸有河川隔離或潟湖阻隔,經過幾百年演變才和這些沙洲島嶼有連接成海埔新生地。
今天的台灣地圖比以前圓滑、輪廓完整,除了人工復育配合,主要是天然的地理循環促成。幾百年來每逢天災地變,從高山沖刷下來的泥沙石塊流沖到出海口,年年淤積成為沙洲形成海岸線安全屏障,這些土地都是自然地理循環所促成的海岸線,河川暴漲所沖下來的泥沙在出海口形成沙洲。每逢退潮,沙灘中的招潮蟹便鑽出洞穴,將海沙搓成小湯圓,一方面吸收土壤的養分,一方面促成泥沙曬乾,海風吹上岸就形成沙崙,經林務局復育,例如搭圍籬及種植植物,形成土地,海水漲不到地方種植木麻黃,就形成海岸防風林,防止風沙吹入村莊,成為村莊的安全保障。
美麗的海岸除防風、防沙之外,也是休閒的好地方。到海邊釣魚、沙灘挖蚌蛤、抓螃蟹,偶爾還可看到野兔吃草,看海鳥築巢生蛋,木麻黃下乘涼看海景,口渴時找沙崙低凹地挖個洞就有淡水就跑出來,那也是捕魚人挖來抓魚苗的天然水源。
1957年,家父帶我到沙洲抓虱目魚苗,當時剛形成小塊沙洲,海水漲潮時就很快將沙洲淹沒,到70年代沙洲海岸線就形成一條約5公里的美麗海岸線,但今日海岸線早已消失殆盡,其原因是政府政策不對及人為破壞兩因素:第一、本來海岸是各條河川的泥沙流入海邊所形成的地理自然循環,但政府在河川上游做水庫,中下游造攔水壩,泥沙被阻擋不能流入出海口,使得自然定律遭破壞。第二、以好美里為例,為了興建布袋港,抽沙馬達被放於龍宮溪出海口南側,抽個大坑洞,所有泥沙抽向布袋港的用地及交通用地之需要。好美的沙灘就這樣流失去補大坑洞,使沙灘消失,只剩一塊尾巴。布袋港南邊龍宮溪南側沒有攔沙堤防,每年布袋港航道都受泥沙淤積而有貨船擱淺。南側好美沙灘的泥沙一直注入航道,問題無法解決。抽沙,不只造成環境破壞,也造成好美、新塭兩地只要颱風一來就進入危險狀況。港口發展雖好,但若造成環境破壞、自然屏障不見,可是得不償失。
建議政府趕快做復育工程,把龍宮溪南側河堤建設做為阻沙堤,把河道抽沙放回好美里的沙灘上,如此一來,可解決航道泥沙淤積,好美沙灘又可恢復原貌,造成雙贏。不然美麗的沙灘、風光的海岸線只能當作童年的回憶。 (作者為嘉義中會新塭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