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上
在過去的喪禮中,當遺族面對「如何書寫故人略歷」這個議題時,他們常會突然不知如何思考,或是過程該如何呈現才是最有價值的。這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但若是以如何讓與會的親朋好友,在這裡重新或是更深的認識故人,那就比較容易思考了。
當聽眾與故人是陌生的:陌生,彷彿在空白的紙上畫下任何的線條,那就是一個知,也就是一個認識,如一幅畫的草稿,如何時出生,出生何地、何時過往,就是一個人出現與消失的基本資料,猶如用筆畫下故人的身形。當我們將過往的原因加以描述,這些說明如同用鉛筆再勾勒出一些身影,當內容中多加入一些對故人品性態度的描繪,那就會對他的人生有多一些了解,不再只是細細的單色線條,而是有深淺的素描。
有粗略認識者:(工作、生活上的關係。如朋友、同事)
描述故人的生命特質,以實例說明,猶如添加了色彩,讓他的朋友、同事從原本模糊概念,更加清晰他的屬性。
更新對故人的認識:對於故人生命的現況說明,能夠讓久未見面或是沒有深入對話的親朋好友,了解現在的故人,他所經歷與留下的一切,是美好的教材或是知道如何才是走向美好的路徑,也就是人生的轉彎處。
至親的體認:以故人的眼光來描述他的自我體認,及至親對他的生命認知,並見證他所持守的人生理念。
最後選擇一張適當的照片,是最容易讓人知道前面所敘述的完整資訊,但會是怎樣的一張照片呢?那就是能夠透過這張照片,將前面對他的人格、品性所描述的內容,可以一目瞭然,就如畫龍點睛一般。
對一個有信仰生命的追求者而言,他的末後,他的後代如何來撰寫他的略歷,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內容就是「生命轉變」或「持守信仰」的見證。正如聖經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2章20節a)就是人到歲月的終了,仍要見證主的恩典賞賜與終了的盼望。
(作者為客家宣教中會關東橋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