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源
最近電視節目中,常出現一位中國民主人士曹長青,使我想起黃昭堂教授受洗後,有次以黑色幽默方式表示他一輩子以獨立建國為職志,但「最不願意跟曹長青同台」,其理由是「我要講的都被他講了」。試想獨立建國理念與內容全被一個來自中國的人士接受與宣揚,真是有意思。而曹長青有這樣理念,就是因為對台灣有高度的「認同」。
心理學家艾力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有個重要概念,即認同議題上的「認同危機」。他親身體驗過三次認同問題,即身世、種族及人生方向。其兩本著作也闡釋這個概念:《青年路德:在精神分析和歷史發展的研究》探討馬丁‧路德在進入修院的意爭、唱詩班中的暴衝及封立為神職彌撒中的焦慮,其中所產生的認同問題,更衍生後來對羅馬教會的認同危機;《甘地的真理︰好戰的非暴力起源》則探討甘地從個體認同,到社會、國家等團體認同所產生問題,後來衍生對殖民政府的認同問題。
當我對照著這兩本書閱讀時,有位青年走進教會劈頭就說:「牧師,宣教講了很多聖經要理,但還有一些很重要觀念,像是認同問題,尤其文化的認同……」我回答:「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就是典型的對『認同』論述,信仰告白『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即是。」
誠然宣教與認同很有關係,尤其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本宗的「整全宣教六面向」,特別強調文化方面的認同。當代神學家也相當注重認同問題,如尼布爾、韋廉士及宋泉盛等,都特別注意神學與文化的關聯性,認為福音要與當地文化相關聯,才算是找到了故鄉,才不會重蹈早期與殖民政府同軛的覆轍,才不會作自己文化的「異鄉人」。
前總統馬英九於海牙仲裁法院南海仲裁案後,在中華民國國際學會再次呼籲蔡英文總統登太平島,然而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英文卻是Chinese(Taiwan)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並不是Republic of China,這就是認同問題。某基督宗教台灣主教團(後改稱台灣地區主教團),英文稱Chinese Regional Bishops Conference,地區英文變成Chinese Regional(Region),有次我忍不住打電話去請教,接電話的人卻回答:「台灣的英文習慣上皆譯稱China。」我回應道「那麼Republic of China翻成中文,是不是就稱為台灣共和國?」他笑了兩三聲就結束了這次談話。或許,這也是我們之間的認同問題吧? (作者為星中六張犁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