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誼芳
日前聽聞教會長輩抱怨,未信主的親人,每逢教會有喜、喪禮拜,最有可能出席,但追思禮拜以台語進行,對不會台語的家人是項障礙,欲跟教會反應,當採「國語」進行,方達傳福音之效;該位長輩熱切期盼家人得救的心,雖可被理解,但其意見想法,仍有待多多討論。
首先,該釐清的是,舉辦追思禮拜用意為何?追思禮拜主要是為追憶先返天家者,參與者多為其家屬親友,若台語為他們母語,以台語進行,方能貼近其心意,更表達安慰感懷之效。
再者,雖有未信者因參加追思禮拜,見已返天家者,因活出信仰,在世享有豐盛人生,並現場溫馨莊嚴,一反傳統哭喊場面,進而對信仰產生好奇、渴望;然而,這只能算追思禮拜,可能產生之附加效益,卻非主要用意。
況且,有傳福音經驗者都知:不論講述多感人,中文發音多標準,人心若堅硬,福音的種子仍無法撒下;而這位長輩思量,同時也反應出傳福音者可能有的天真──期待功畢於一役!
就此話題延伸,教會舉辦大小活動,也可能存有類似盲點,我們縱然需有巧思,以吸引未信者前來;然而,活動設計時,更該謹記活動核心為何?若信仰真義被忽略,縱使活動再轟動,反應再熱烈開心,也只是浪費同工心力、時間,虛擲教會經費,空歡喜一場。
最後,求神先修剪,讓未信主親友,看到我生命轉變,進而渴望認識這位又真又活的神,而非單寄望於某個特會戲劇性見證,或牧長聖靈充滿的禱告,否則當下的接受,可能僅只於一時感動,之後便隨風消逝。
(作者為長老教會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