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頭的重要與意義

◎J編

一篇負責任的新聞報導都會有「訊頭」這項資訊,什麼是訊頭?就是文章最前面的某某某哪裡報導】。千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幾個字,它提供了許多可供讀者判斷的資訊。

訊頭首先是標示出文責及身分,通常會有記者的姓名,表示這篇文章是哪位記者撰稿,文責有很大一部分要由這位記者承擔,除了標題。標題是編輯室下標的,記者不會知道該則新聞最後的標題為何。

TCNN與《台灣教會公報》的體例中,正式記者不會另外加註,若是實習生、特約、臨時指派、付費採訪等狀況,會另行加註身分如:實習記者、義工記者。

其次則是向讀者說明採訪方式為何。有許多人以為「台南報導」指的就是報導台南的新聞,其實,如果訊頭上出現地名,代表的是記者親自前往該處現場,透過第一手的觀察資料、訪談,所撰寫出來的報導。在TCNN與《台灣教會公報》的體例上,國內採訪以縣市為單位、不加入縣、市字樣;國外則以國名加上州或邦名等層級為準。

如果記者是以電話、書信採訪等方式採訪,沒有親自到現場,則會用「採訪報導」;若是對方提供新聞稿,經由記者整理後發布稱為「整理報導」;雖大量引用書面資料,但記者針對特殊問題有另行採訪加強新聞內容稱為「綜合報導」。

這些新聞都不會用「某地報導」的格式呈現,目前想到唯二的例外,首先是綜合兩個以上記者併稿的狀況,會依情形使用綜合報導、連線報導,或是某地加某地報導。其次是報導內容尖銳、編輯室整稿等狀況,為保護記者,改採「本報訊」。

因此,訊頭還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該則新聞產出的方式,在閱讀新聞時不只是看到文字的內容,更進一步能夠進入記者撰文時的視野,了解該則新聞的侷限性。

部分新興媒體並沒有建立標準的訊頭格式,十分可惜。譬如訊頭一律都使用記者某某某,無法讓讀者判斷不同層級記者的新聞質量差異(比如實習記者、義工記者的新聞稿,通常標準沒有那麼高,不足處也應以鼓勵代替責罵;反之正式記者的報導品質就需要嚴格要求)。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為某地報導指的就是該地新聞,這在編輯國際新聞時常會鬧出笑話,同一位記者一下子伊拉克報導、埃及報導,一下子印尼報導、下一則又是美國報導,看在受過專業訊頭寫作的人眼裡,真不知要羨慕該記者萬里長征,還是皺起眉頭疑惑該篇新聞的可靠度。

了解各個新聞媒體的訊頭格式,將能讓我們在閱讀新聞時讀得更多、更寬廣。

補述:

除了文字,相片的分類也有攝影、相片提供、資料照片等,由於報社記者的相片,著作權是記者本人與報社共有,所以標示為「攝影」,外部單位所提供的相片,則記錄為「相片提供」,舊照片、示意相片則記錄為「資料照片」。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