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當你打開水龍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與萬物的生長要素。雖然台灣的平均年降雨量有2500毫米,七成來自梅雨以及颱風,但因為去年颱風降雨不多,導致今年水庫存量相當危急,桃園、新北部分地區已經開始第三階段限水,社會、政府才再一次的檢討台灣水資源的困境。

以降雨量而言,其實台灣並不缺水,但是因著先天地形因素,水資源難以被保存,便隨著溪流沖入大海,因此過去政府大量建造水庫儲水,然而兩年前,行政院通過了水土保持法修正草案,未來水庫集水區內,除了須特別保護者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外,其餘皆可進行開發,因此每逢大雨所引起的土石沖刷,往往造成水庫的泥沙淤積,減少水庫容量,突顯了政府、社會對於山坡地的水土保持意識仍然不足,而興建水庫所引起的生態破壞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對於儲水方式太過於單一化。在高屏地區,近年來嘗試引用溪流底下的伏流水,即使在枯水期、颱風過後地面水濁度過高時,也能取到乾淨的水;在桃園地區存在著過去留下的近上萬口的埤塘,儲水量接近半個石門水庫,然因著都市化與工業化,目前數量已不到兩千個,其中也有許多受到工業污染而無法使用。

在這裡要思考的是,水資源是如何被分配的?雖然目前水利法第18條規定農業用水優先於工業用水,但是每每限水時,總是因為產值懸殊的關係,犧牲了農業用水,加上工業用水價太過便宜,也造成許多工廠並不願意選擇使用由家庭廢水回收再製的再生水,或使用改進製程、廢水回收的方式減少用水量。

總結問題在於,過於單一集中化的儲水方式以及在制度層面上的不夠健全,使得水資源無法被妥善使用,更造成了生態上的破壞,而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氣候型態,除了督促政府做出改善之外,身為個人與團體,其實也有可以改善的方法,個人的行動,不外乎將生活中常聽見的各種省水口號,例如:裝設省水兩段式馬桶、省水水龍頭、不泡澡、減少淋浴時間等付諸行動,而團體機關則有更加多元的行動方式,除了雨水的收集與儲存系統之外,簡易的廢水回收與管線系統的改良,都是相當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而我們也必須再一次省思,到底如何去看待「水」這項資源。在未來,隨著人口膨脹、極端氣候的影響,人類會為了水而引發戰爭的可能性愈來愈高;而在過去,許多教會都擁有一口井,提供社區、會友或附近的居民使用,透過井水而產生互動,也就是:水不僅作為生存工具,也成為另一種生活中心。我們是否因為太習慣於生存在這個「水龍頭一打開就有水可用」的世界,於是忘了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所可以做、應該做的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