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ul台南報導】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於1977所發表的〈人權宣言〉,至今已過46個年頭,而PCT對於人權看重、社會關懷、公義與和平主張,更是成為台灣民主化進程裡重要的見證。台南神學院實踐神學研究中心於11月21日在黃彰輝紀念圖書館舉辦講座,以〈人權宣言〉為主題,除了解當時教會處境外,也回顧宣言起草意義,盼提供教會未來繼續社會參與和關懷的動力。
講座邀請前國防部長蔡明憲長老,以及參與起草〈人權宣言〉的牧師張宗隆,分別以「從台灣〈人權宣言〉及美國《台灣關係法》,看台美日安全合作及台灣國家正常化」與「從PCT的DNA〈人權宣言〉、〈人權宣言〉與牧會和教會增長」為題分享。

蔡明憲指出,〈人權宣言〉在戒嚴時期的處境下,是民主歷程重要指標;另當時碰到中美建交、影響台灣國際地位,幸得各位同伴、前輩努力透過寫信、遊說等方式,讓美國看見必須重視台灣的人權與民主價值,《台灣關係法》因應而生。這顯明實際行動的必要性。
關於台灣如何成為正常國家,他點出處理歷史傷痛非常必要;只有透過將過去的威權遺緒及相關遺址正名、將政治檔案與相關資料平反,不只是補償或賠償,而是透過轉型正義模式正視過去傷痛,才能讓現代社會有動力,使台灣民主的路不斷前進。
張宗隆牧師則回憶當時情況,可謂十分緊張。在當時威權環境下,這些舉動與發表皆可能帶來生命威脅,然而這群牧者卻透過對於信仰的認識與本土化的思考,對於社會議題作出回應,「而現代的我們,更應該持續往這方面前進。」

他表示,PCT在宣教的過程中,上帝就透過不同的形式將這種DNA放入教會群體之中。在傳道功能的DNA層面,透過禮拜、社會服務、交誼分享、教育、文化等,可以看見在宣教100週年的倍加運動中,雖然並沒有像現在有專職的委員會,整體教會卻一同朝著目標前進,與未信者建立關係且傳遞福音;這也是基督徒的本分與職責。
而社會關懷的DNA,早在宣教師來到台灣就已經扎根,透過知識傳遞、羅馬字教學、《台灣教會公報》等刊物與書籍,讓PCT信徒能有更廣大的世界觀,並具有批判性,也能注意到抽象思想,像是生命、民主、自由、人權,以及體現在長執選舉、牧師監選等長老宗神學和制度的法治觀念等。再加上不同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的諸多殖民壓迫與反思,逐漸讓PCT更具有台灣意識,從鄉土的本質出發去思考宣教與關懷。

他表示,DNA不會消失、不會被消減,既然上帝呼召PCT為先知,交付帶領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的召命,PCT更應當更積極參與上帝國降臨在台灣的工作,再次承擔帶領台灣眾教會和台灣人民,勇敢起來領受從上帝而來、台灣獨立建國之應許的「領頭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