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曾舉辦多屆「核能影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看見氣候變遷的影響,在核能影展邁入十週年後、於今年推出第一屆「氣候臨界影展」,其中有六部精選影片開放全台巡迴放映。高雄放映活動最終場在11月23日晚間於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登場。當晚放映紀錄片為《西維吉尼亞煤礦輓歌》,映後座談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主持、高雄市人民團體聘雇人員職業工會總幹事石德隆與談。
《西維吉尼亞煤礦輓歌》探討當政府與市場的能源政策改變,「不公正轉型」對當地環境與居民可能帶來哪些衝擊。該片記錄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西維吉尼亞洲百年來發展煤礦產業,曾經當地居民們與自然共處、社群關係緊密,礦業也帶來經濟收益;然而當大型企業進駐、透過惡性倒閉與重新開業等方式擊垮工會,後來更結合炸藥與大型機具、發展「山巔移除採礦法」,大量基層礦工失業、社區也逐漸沒落。
當基層工作者的勞動價值被剝奪、大型企業設廠造成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許多住民罹癌而早逝,再加上企業以類鴉片藥物草率處理職業傷害等問題;失去財富、健康與自尊的社區裡,藥物濫用與犯罪問題層出不窮。雖然這一切看似黑暗,但這漫長的過程中持續有居民挺身而出、投入環境與生存權益運動,並沒有真正絕望。

映後座談中,王敏玲談到高雄市是工業城市,城市發展史與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有些相似之處;對於南部舉辦環境影展能有這麼多民眾到場關心,她認為高雄產業轉型與環境運動就像紀錄片傳達觀點、仍然有希望。她也推薦對西維吉尼亞洲礦業開採議題感興趣者可以閱讀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的著作《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
現職為計程車司機的石德隆,長期投入在工會運動與組織活動中。他補充解釋一個紀錄片中的可能引起不解的段落:當地工會為何支持企業以大型機具開發、最終使得礦工面臨失業命運?石德隆指出,這是因為工會組織的基礎認同是「公司與員工的利益是一體的」,即公司賺的越多、員工也賺的越多;另外當員工人數減少,每人分到利潤也更多。這也是當時礦業工會的想法,但企業的決策卻有違他們的設想;因此才有工會支持企業、反而讓工會走向末路的結果。

石德隆也分享曾有資深工會幹部對他坦白的肺腑之言:很多事情,其實工會都明白,但他們能信任的人不多。工會帶領勞動者爭取權益,不能單單因為哪方的說法聽起來有道理就輕易跟從。因此面對環境保護、勞動權益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例如仁大工業區降編等議題,台灣人究竟該如何討論、甚至取得共識?石德隆期待社會能建立「信任感」,才能進一步好好討論事情。
關於公正轉型,現場有文府國小老師回顧,自己曾與學校老師、環境團體聯合抗議距離學校不到200公尺的「東南水泥」空汙問題,過程中學校也曾接到東南水泥的員工致電抱怨、認為學校抗議可能影響他們的工作。有次老師們得以進入工廠檢查汙染源頭,依循異味發現集塵袋破損,後來得知因為是老舊工廠、員工數不多,每位員工負責多項檢查任務。她坦言,原本不理解為何離汙染更近距離的員工似乎不在意自己的安危,但聽過今日分享後,也能夠暸解員工對當下經濟的焦慮,使得他們無法顧及潛藏的健康風險。

而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也提到,基金會長期關心的「亞洲水泥」勞動者多數是部落族人,過去有發生職業傷害的紀錄;對於亞泥當地族人有贊成、也有不贊成,而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立場不是要把礦場打倒、而是希望企業能兼顧更多面向與群體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