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春(Acun)牧師2000 年來到東美中會長光教會時,這間教會還高聳著圍牆,雖然座落在長光部落的大馬路邊,但族人與教會很少往來。
「簡單說,就是教會與部落不合。」陳福春回憶以前的長光教會很重視靈性追求,因而排斥傳統原住民文化,會友被禁止參加豐年祭,也不准唱跳原住民歌舞,甚至會燒毀傳統服飾。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嚴重的問題例如:教派分立(基督教與天主教)、阿美族文化失落、酗酒、老人問題等。
說到這裡,陳福春語氣一轉,「我很尊重以前的牧者,只是,長光真的需要改變。」

當我們真誠愛這個部落

先把「小朋友」找回教會

長光部落也是陳福春牧師娘嚴敏珠的娘家,因此他看待這裡有特別的感情,很希望基督的愛可以進到這個社區,想要鼓勵部落居民一起用愛來改變這個地方。「到底教會能為社區做什麼?」陳福春反覆思考,想
到或許從教導兒童開始比較不會有爭議,而且兒童好管教,給他們吃、喝、教導正確的思想,更能讓傳統文化從小札根。

不過,那時候的長光教會只剩下3 個小朋友,「小朋友跑去哪裡了?」他才發現小朋友都在部落裡面到處玩耍,因為缺乏管教,讀書風氣很差,有的還會偷竊、破壞公物、偷吃部落存糧。這更加強陳福春投入兒童事工的決心。

2000 年9 月陳福春向原民會申請經費,在長光教會開設「兒童課後輔導班」,把教會的倉庫改為教室,由他和牧師娘親自授課,將近40 位孩子到教會上課。特別是英文課,陳福春認為要讓兒童從小就不怕英文,2004 年起他每年與長老會總會合作ILT(我愛台灣宣教營),外國人及旅外僑民到部落參訪、辦活動,與部落小朋友近距離接觸。

除開辦課輔班,長光教會一大特色是「母語課」,每週二、三、六各一次,至今已經已經連續開課10 年。但因社區有意接手,教會的母語班便暫時停開。「社區要做,就給他們做,如果他們沒動作,我們會再重新開課。」陳福春希望教會的存在是要幫助社區解決問題,而不是與社區對立形成問題。

「大朋友」也想出力改變社區

2004 年,長光教會成立「石坑文史工作室」(長光舊名「石坑」)。在這之前,陳福春邀請課輔班孩子的爸媽一起來討論,因為他們發覺,孩子到教會的課輔班後變乖了,可是社區還是沒有改變,「如果社區是那樣…是這樣…就好了!」最後大家集結出一個共識,想要做整體的社區營造,因此組成文史工作室,第一步就是從認識長光部落的歷史開始。

經過眾人努力,有系統地收集文物和老照片、寫下社區簡史、找出部落特色,2005 年長光教會出版《老照片說故事暨長光部落文集》。除此,陳福春邀請會友與居民一起來美化自己的家園,要把長光部落打造成為更好的居住環境。2005 年至2006 年間,長光教會拆除禮拜堂前面的圍牆,變成現在的開放式空間,與部落共享教會廣場,教會與部落的距離更近了!

「一開始還是受到阻礙,」陳福春說,曾經有會友質疑「為何要開放教會給大家用」以及認為文化與信仰間是互相衝突的,甚至覺得文史相關的事工「沒有聖靈」,陳福春只能循循善誘,希望他們能擺脫早年留下來的遺毒。

用心陪伴長輩會友看得見

陳福春到長光教會牧會,一晃眼超過10 年過去了,經過這些年來的觀察與評估,他認為「松年事工」應
該是長光教會目前及未來的主力,「牧會的人要『顧客至上』,這是分析會友需求的結果而來。」

東海岸唯一的「私立大學」

由於長光部落的長輩很多,高達8 成,陳福春看見部落的需要,2002 年開設「老人班」、2003 年轉型「松年大學」,至2004 年與長濱鄉公所合辦「長濱鄉私立松年大學」,這即是他口中常提到的「東海岸唯一一間私立大學」。

而為了關心年紀更大、行動不便的長輩,2008 年起開設「日間照護關懷站」,每週二、四各1 次,不分教派,重點在於照顧部落長者,陪伴他們有更好的老年生活。「一開始都叫不動,」陳福春說,老人家習慣每天下田去看看,叫他們來上課都說「很忙」,經過好幾次的邀請,才願意到教會來,漸漸喜歡來這裡上課、學東西。

有趣的是,長光教會的松年大學並沒有列入長老教會總會的松年大學其中一間分校,「為了維持教派中立啊!」陳福春無奈笑笑,「要讓他們覺得這是長濱鄉的松年大學,而不是長老教會的松年大學。」

由於松年大學、日間關懷站等關心老人的活動,一直都是在長光教會內進行,其他教派或沒有特定信仰的部落居民,多少還是在意「要走進長老教會裡面」,因此陳福春從2003 年起就開始思考要另外找一個獨立的空間,提供整個社區共同使用。

為長者量身打造「全人關懷中心」

2004 年,陳福春從會友那裡借來一塊會在社區後方一個小丘陵地,起初讓松年會友用這塊地練習打槌球,後來探問對方出售意願,2005 年順利買下,經過兩次加購隔壁及後方土地,擴大至現在的規模。陳福春說,這塊地的願景就是成為長濱鄉的「全人關懷中心」,包括松年大學、日間關懷站、以及短期照護中心,前兩項是目前已經在進行的事工,後者則是希望部落長輩生病或無人照顧時,不必遠赴台北就有個舒適的安養居所。

「未來這裡不僅可以進行各項事工,更是一個照顧老人的園區,可以種花植草、釣魚,有露營區適合全家同樂。」陳福春明白老人家最不想離開自己的土地和家,「住在這個園區的話,想回家就可以馬上回到家。」

長光教會這幾年花心思照顧部落長輩,逐漸看出成效。每星期2 次的日間照護關懷站受到長輩喜愛,時間還沒到就已經看到幾位老人家騎乘電動代步車到教會廣場等候。離鄉背井外出工作的會友,也因為看見自己的親人受到教會用心照顧,而更願意在逢年過節時回到部落聚會,若是從都市退休回來,也都來到長光教會聚會;陳福春說,「教會有3 分之1 的奉獻來自外地會友。」

長光教會提供空間、訓練會友當志工,用心陪伴部落的長輩,不只是因為陳福春看見東海岸有很多老人,更因為這些上了年紀的前輩是每個人家裡的寶貝,他們能夠凝聚下一代、傳承信仰。「錢不是問題,而在於有沒有心!」陳福春認為事工規畫應該放眼在未來,這一代做得好,下一代都在看,一代接一代,就不怕教會關門無人聞問。

對內顧長執對外顧教會

據陳福春牧師表示,東美中會長濱區目前有9 間教會,其中3 間無人聚會,教會與牧者不成比例,因此非常需要由較大的教會分享資源給小教會。長光教會的長執工作之一,就是去附近的小教會幫忙。

本身是阿美族的陳福春說,原住民較不重視門徒訓練,以為在教會待久了就可以當上長執,往往只會司會或帶家庭禮拜。陳福春剛到長光教會時,就想訓練長執有不同的服事,他笑說,較年輕的還比較好說服,有些「資深長老」會回你一句:「我們當長老30、40 年了,還要訓練什麼?」

陳福春認為長執的職責不只有司會而已,應該是要在教會內學習各樣的服事,也要協助牧師拓展教會外其他事工。因此他培養長老講道、帶禮拜,讓他們可以獨當一面,還派他們到鄰近幾間沒有牧者的教會去關心、講道,例如南溪、真柄、白桑安教會等。

「牧師要成為長老的資源,供給他們所需。」過去陳福春每3 個月親自撰寫給長執看的訓練手冊,生病後改為半年一次,裡面包含用母語書寫的講道篇等,讓長執用來預備帶領家庭禮拜。他謙稱不敢說有什麼果效,但「總比沒做好,沒做就準備關門啦!」

根據長老教會總會出版《教會一覽表》,東美中會目前有44 間教會,但陳福春指出其中10 多間根本沒辦法管,因為負擔金都不繳了。早期福音進來時偏向保守,傳教師認為傳統文化、豐年祭都不好,加上後來流行「聖靈充滿」、「禱告山」運動,許多阿美族人一窩蜂燒掉傳統服飾、去除部落圖騰,反而導致中會、教會急速萎縮,「許多教會只有星期天開門做禮拜用而已」。

陳福春分析,過去靈性追求太過頭、與社會文化脫節、教會內不做長執與門徒訓練,都是東海岸這一帶教勢遲遲無法成長的原因之一。他從2000 年來到長光教會,就是不斷地說服信徒、長執、部落族人「要做什麼」、「不做什麼」,「說服的工作很累,但牧師就是要做這樣的工作。」

2010 年中,陳福春生重病到台北馬偕治療,教會工作一度轉交給另一位傳道人張培理。同年10 月,陳福春再回到長光教會,腦袋中仍然不停運轉「教會到底要發展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發展的好?」對他來說,教會、部落、原住民族,都是同樣集結在上帝的愛裡面,正如同他在《長光教會63週年紀念冊》上所說:「到了今年神量給我們教會的身量已經無法與當年同日而語了,長光教會與別的教會來比較,所有的信仰實力和宣揚福音的使命都有大的躍進,成為社區的光和東海岸的祝福是我們的異象,我們期待早日能完成全人關懷中心,使主的愛深深的實踐在這個土地上。」

長光教會日間照護關懷站

東美中會長光教會幾年前陸續在部落社區裡推展幾項松年的關懷事工,協助部落長輩有更充實愉快的晚年生活,2008年教會成立的「日間照護關懷站」便是其中重要的事工之一。利用每週二、四上午時間陪伴長輩,教會與部落族人實際的生活得以連結。日積月累下來,教會基於服務社區的宗旨與愛的行動,逐漸獲得部落族人和社區的認同。

長光教會牧師陳福春表示,社區人口老化的問題,使得這些老年人的生活無法獲得完善的照料。因此在與教會許多同工的努力下,「日間照護」便因應而生。每次來參加「日間照護」的平均人數約有20 餘人,年紀大多在70歲以上甚至是80 歲以上。

除了每週二、四上午,教會志工先為這些長輩量血壓,為他們的健康作好基本的把關工作;若發現血壓異常者會視情況建議至診所看診或協助就醫。接著是棋藝時間,這些阿公、阿嬤三兩成群,聚精會神下跳棋,此時服務的志工則利用時間主動點名,若是發現不明原因而沒出席的長輩,便會進一步的作連絡或探訪,以免因為獨居或在家臨時發生事故而無人知曉。

之後是運動時間,阿公、阿嬤隨輕快音樂舞動手腳,年紀較大或身體不適者就「坐著跳舞」。運動後則是手工才藝的課程,有時串珠、有時做勞作,雖然視力不好、雙手不靈活,但每個人都專注想要完成作品,教室的牆上就陳列許多他們親手做出的優秀作品。最後,享用教會提供的免費午餐後,這些阿公、阿嬤才快樂地回家。

因為教會推展「日間照護」的事工,外出工作的族人有感長輩在家鄉獲得照顧,也越來越願意在假日時回到教會,並且樂意為教會奉獻。去年陳福春生了一場重病,住院期間達半年之久,幸好教會另一位傳道人張培理接下棒子,使得許多社區事工得以維持。陳福春表示,「只要還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一旦身體真的不行了,就交給張傳道了。」

讓教會的高牆倒下

【邱雅憫專題報導】位於台東縣長濱鄉台11線85K處,海天一線將背山面海的東美中會長光教會襯托得更為人驚豔。如此景致卻因「教會高牆」的豎立,導致部落信徒與教會甚少往來,再加上教派分立(基督教與天主教)、阿美族文化失落、酗酒、老人等問題,使教會與部落間產生巨大阻隔。

2004年,已故的長光教會前任牧師陳福春(Acun)看見部落與教會隔閡,當機立斷拆除高牆,重新擁抱長光每一隻迷失的羔羊,不僅找回孩童,使教會兒童事工推展順利,老人事工也發展得多元健全,更使長光教會成為部落中的光與鹽。

「當教會有圍牆的時候,部落是部落、教會是教會,兩者無法與社區融為一體。」長光教會牧師張培理表示,當年圍牆導致長光成為部落居民口中神祕、無法親近的教會,也造成教會人口流失的問題。2000年9月,Acun向內政部原住民委員會申請經費,在教會開設兒童課輔班,此舉不單打破了形式上的高牆,連教會與社區的關係都重新更新。

由於部落長輩眾多,為了減輕旅外青年的憂心,2008年起Acun開設「日間照護關懷站」。老人日間關懷站學員張黃蘭花說:「我很喜歡參加活動,從來都沒有拒絕過!」

張培理表示,長光教會所推動的老人事工,要翻轉大眾對老人應該「養老」的成見,透過讓老人接受教育,縱使年紀老邁,也能覺得自己生命有價值。近幾年因為教會服務社區的宗旨與愛的行動,逐漸獲得部落族人和社區的認同。

持守根基 全人發展

【Umav專題報導】由於東美中會長光教會關注部落裡的老人家,因此設置松年大學,並承辦教育部樂齡學習計畫,此外也開辦兒童課後輔導,並在附近的長濱國中教授生命教育課程,近年還加入原民會「原住民教會推廣族語扎根計畫」推動母語復振。

長光部落距離台東市區需2個小時車程,沒有鐵路,公車班次也很少。為了教會事工,牧師張培理時常得往外跑,但他甘之如飴。「我一直認為部落是根,部落教會就是原住民長老教會的根,自己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根,不然誰來幫你守?」長光教會接下來的目標,是進一步整合社區資源,發展在地文史、產銷、志工中心等,目前也已經完成土地購置,將興建「新希望廣場」多功能場地,期待將事工焦點從高齡轉型為全人關顧,關注更多不同需要的人。縱使年輕人稀少,長光教會仍洋溢活力,與部落共同面對挑戰,踏實邁進。

牧師張培理指出,交通偏僻的長光部落,面臨嚴苛的高齡化與人口外流,因此從16年前,長光教會便開辦松年學苑,後轉為松年大學,2008年也開始承辦原住民部落文化健康站與樂齡學習計畫、2015年更在鄰近的八桑安部落設置老人照顧據點。在地工作已如此繁多,為何還要延伸到其他地區?張培理只說,「這是應該做的。」多關心一位老人家,似乎就是長光教會責無旁貸的使命。長光教會經營高齡關顧,善用資源開發事工,已成為教會松年事工的模範,「我們的願望就是,在長輩黃昏的時光,盡全力陪伴他們。」張培理表示。

自身就是長光部落的青年,眼見長輩年年衰逝,年輕人外流日益嚴重,張培理有感於族語嚴重流失,於是自發編製族語靈修手冊,將聖經與信息翻譯成母語,以每季12篇為冊,不僅在家庭禮拜使用,也無私提供給年輕阿美族同工。

張培理分析宣教處境,由於地方小教會眾多、牧師不足,導致許多教會生存艱困,組織零散,希望能從社福、產業、門訓等面向研擬以中會為主體的事工,也期待總會能夠輔導小教會轉型,協助資源整合,讓宣教事工更有效率。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