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是布農族人居住的武界部落,美麗的山谷間瀰漫著煙嵐,位於海拔750公尺以上,宛如世外桃源。離開埔里山腳,進到部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武界長老教會的十字架。武界教會在九二一大地震後重建,是中布中會的大型教會。往返市區只有一條道路,堪稱與世隔絕。如何讓一個深山中的教會,變為福音種子廣播之處,使人口大量外流的原住民部落,成為充滿活力的宣教中心?他們參與了兒童課輔、老人日托的事工、走入當地小學舉辦生命教育的課程。更呼籲環境整潔,甚至設立環境主日,打掃一條長達12公里的公路。

教會積極與社區連結,改善環境品質,轉化部落風氣,努力促進當地基督徒、天主教徒、非基督徒的和諧,透過品格教育感動當地的學校師生,使學校也成為宣教的禾場。從各種層面關心社區不遺餘力,教會豎立了關心受造界的典範,也宣告只要有心,處處都有服事的契機。以行動告訴所有人「傳福音的方式不是只有坐在教會聽講道」。

「起來關心你的部落,就是為主作見證的方法」武界教會的主任牧師伊斯巴拉淦˙黟弼表示,教會事工要走出高牆,連結社區,才能充滿活力。並且要願意關心人們的生活環境,做好上帝託付人類管理世界的責任。

超越海拔750M的馨香

環境主日

武界教會每三個月一次是「環境主日」,週日下午動員全教會打掃部落,包括一條蜿蜒的山區公路。工作完成動輒要花4、5個小時。無論當天有多少人、天氣炎熱或寒冷,會友們從兒童到老人皆不嫌辛苦。除此之外,各團契也安排時間輪流打掃社區,使環保風氣大為提升,至今已推行至第6年。馬路上不再充滿垃圾,而是貼著教會署名的「我們一起來維護生活環境,拜託拜託」、「你正在亂丟垃圾嗎?上帝在看你」等活潑正向的標語。義務勞動的精神不僅讓教會能有服務社區的機會,更獲得村民們的認同,甚至感動當地協會與鄉公所共襄盛舉。

契機

黟弼說,打掃契機是始自於幾位青少年團契的成員,「有一天,他們跑來跟我講,牧師,那條路好髒,我們可不可以去掃」,原來部落唯一的聯外道路,「投71線公路」非常髒亂,道路兩旁的山壁和水溝充滿垃圾,破壞山林自然的景色,數年來村民卻始終漠視此現象。那條路開車需30分鐘,山路坡高彎多,想打掃不是件輕鬆的事,需要有組織性的行動,教會注意到這個需要,便有了動員的想法。黟弼肯定道「這就是總會宣教面向的『關心受造界』,關心部落,愛護環境,就是基督徒為人服事的態度」,最後小會通過決議,正式設立一年4次的環境主日。教會印製「維護道路整潔、愛護大自然」等布條,不管是牧師還是長老執事,通通得換上雨鞋、手套,一起撿垃圾。從山谷撿到山腳,發揮使人佩服的毅力和熱心。

服務部落樂在其中

黟弼表示,最困難的部份在於佔地太廣,下午一點出發,必須掃到傍晚才能完成,還得出動摩托車跑遍山野,最後用小貨車載回數十大袋垃圾。黟弼回憶,剛開始還不知道如何有效率的打掃,有幾次,從下午掃到晚上還掃不完,得請婦女會煮飯包便當。後來漸漸累積經驗、擬定策酪,在教會集合後先進行區域分組,讓青壯年去掃最遠的山坡,老年和行動不便者掃就近區域,效率大為提升。縱使路況變化多端,會友們得從水溝、隧道、山壁、山坡清出垃圾,「愛護部落是理所當然的事啊!」武界教會青年團契的成員柯孟偉說,雖然辛苦,大家卻都樂在其中,「跟大家一起做,反而很好玩,一點都不會累」,無形中也促成會友間的凝聚力。

社區迴響

會友們以能為部落盡一份心力為榮,教會六年來風雨無阻堅持這項義務勞動,連當地鄉公所都大受感動,捐助各式清掃用具給教會。教會發起的環境維護,不僅使部落整潔風氣得到改善,更讓人們看見基督徒不是只坐在教會裡,而是願意挺身而出、落實公益的行動者,走出教會,走進社區。

 

老人日托

武界教會承辦部落老人日托的工作整整有11年,直到兩年前正式轉交給社區協會來負責,教會參與農村高齡者生活改善計畫、推動老人關懷的工作,並以基督信仰的精神,尊榮長者、關心他們的健康與生活起居。教會本著謙卑服事的態度,配合社區協會的工作,讓老人家生活得到改善,也為教會與社區的合作立下典範。

目前老人日托日間關懷站中,數名輔導員皆為長老會的信徒,督導則是當地的退休牧師林金土。他首先將老人關懷的想法帶回教會,呼召教會同工一起投入。老人日托的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健康操、手工藝、舞蹈歌唱等等,11年來,開始前一定要先全體一起禱告,並用聖經做信息分享。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輩,同工們也會定期送餐、拜訪關心。林金土表示,老人日托雖然是社福為主、而非宗教性質的聚集,但基督徒就是要有為他人服務的精神,從互動當中也能傳福音。一週三次到活動中心參加日托活動,是許多老人家最期待的事情。

近年教會將主辦單位轉至社區協會,讓事工得到拓展。除了配合總會期望,讓教會能專門負責宣教,與社區分工,以避免財務、規條上的複雜化,黟弼牧師也指出,武界部落仍有兩成左右的非基督徒、天主教徒,以往由長老教會承辦,讓長老教會顯得較為強勢,老人日托轉由社區協會負責後,增加了其他教派的輔導員及學員,場地也移到社區活動中心。同工們用耶穌的愛陪伴部落的老人家,教會落實在地關懷,用實際行動貼近信徒們的生活、了解需求並持續關心,使社區與教會的互動更為和諧。

課後輔導

社區中需要陪伴的對象,除了老人家,就是兒童。「關注部落的孩子,是教會很重要的工作」教育牧師曼蔻蔻˙烏莎斯說。部落兒童可能面臨隔代教養、父母外出工作、家裡沒大人等狀況,放學後常漫無目的在街上游走,甚至因缺乏陪伴與教導而染上喝酒、吃檳榔等惡習。教會自2000年起與埔里的彩虹雙福協會合作,開辦兒童課輔班,由教會提供一樓場地,提供孩子們週間放學後寫作業、聽故事的教室。輔導員除了長老教會,也有天主教會友,包括主日學校長。教會外頭就是球場,孩子們發洩精力的好地方。課輔班不僅為孩子們營造讀書環境、正當休閒的去處,更是培育10年後的教會青年。

「我們的課輔班其實有點像主日學」烏莎斯笑著說,除了陪孩子寫功課,也會帶領他們禱告、講聖經故事。自從開設課輔班至今,許多孩子不用再在下課後四處遊蕩,學校作業也能夠如期完成,更因為親近教會而聽到許多聖經故事,讓福音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萌芽。

黟弼表示,教會與地方協會合作,不僅是促成社區發展的良機,更是宣教、培養基督徒品德的契機。「為什麼要把場地設在教會?因為在教會就沒有人敢抽菸、喝酒啦!」身為族人,黟弼從不諱言指出部落風氣問題,他期望能透過教會來持續關心、影響孩童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行與價值觀,使教會所付出的陪伴和引導,讓信仰在孩子們生命中潛移默化,成為改變生命、改善部落的力量。

生命教育

延續對部落及教會未來的關心,武界教會另一項兒童事工,是2010年起,在當地的法治國小開辦的「生命教育」課程。烏莎斯認為,孩童的教育不是只有制式的學科科目,更需要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品德,使身心靈健全的成長。幫助孩童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就像基督徒透過聖經的教導來追求最高榜樣-耶穌的樣式,因此努力邀請信徒加入志工老師行列。每週一次的課程,不僅引起孩子們的迴響,也獲得學校的肯定,還獲得非基督徒校長的大力支持,提出一個禮拜上3次課的希望。「因為校方發現部落小朋友,品行有明顯改變」黟弼說。教會同工主動出擊,走入校園,擴大了兒童關懷的範圍。

契機

生命教育的契機,是在一場家長座談會,身為家長之一的烏莎斯,看見部落孩子們在生活上的偏差和迷失,意識到從小就必須做好品格養成,於是主動去找校方說明生命教育的急迫與重要性,也表明自己是教會牧師。校長答應試試看後,生命教育課程在隔年上路。烏莎斯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教師培訓、教材研習,每週召開同工會議。如今已邁入第四年。生命教育課程上,教導孩子們如何尊重彼此、培養良好品格、擁有公義助人精神。也融合基督信仰,用愛來關懷孩子,分享人生經驗。孩子們的偏差行為確實減少,校方肯定生命教育課程的果效。每半年生命教育課程會舉辦成果展,從孩子快樂學習的臉上,老師們也備感欣慰。

打破藩籬

老師之一的王正中說,他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以長輩的身份來跟孩子分享生命經驗。他認為,生命教育能開啟孩子多元發展的可能,並且擁有良好正面的品格,是孩子展開光明前途的基礎。目前老師共有六位,包含婦女、大學生、退休警員及長老。老師完全是志工性質,沒有薪水可拿,但這些老師懷抱著熱情與毅力,努力陪伴孩子,也成功走進孩子的心。黟弼說,「國小校長甚至主動宣佈,以後暑假第一個禮拜學校不能辦任何活動」因為教會會在那時舉辦夏季聖經學校,連學校都鼓勵孩子參加。生命教育所帶來的品格提升和風氣轉變,讓學校打破藩籬,認同教會的事工,甚至主動提出更多互動。這是志工老師們之前沒有想到的,生命教育使教會與學校產生良好的連結。

宣教與期望

「生命教育也是一個宣教的契機」,身為退休長老的王正中說,他期望基督信仰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正確價值觀。烏莎斯也帶領每週老師查經會,在過程中老師們以基督教導為原則,彼此充分交流想法,培養教學默契。每逢聖誕節、復活節等節日,還會在學校帶孩子送彩蛋、報佳音等,學生反應良好,學校也不排斥這樣的活動。王中正指出,目前生命教育課程的師資仍嫌不足,期望能有更多人投入生命教育的事工,教會也呼籲長老執事投入,因為培育孩子就等於培育教會的未來。

武界教會成為社區活力的來源,積極發現社區需要,透過事工展現凝聚力,並傳福音。除了參與兒童課輔、生命教育、老人日托、環境主日,武界教會還常組隊參與排球賽,「球服背面就印著武界教會,其他人看到就會問,什麼是教會?武界在哪裡」黟弼說,這不僅是推廣社區運動風氣,更是傳福音的機會。此外,教會也舉辦山林尋根之旅,帶領信徒野外教學,進入深山找尋布農祖先的遺址,認識大自然,反思文化與信仰。武界教會透過與社區積極關心,讓地方協會、鄉公所、學校皆與教會關係良好,使人們對教會產生認同感,使教會在社會中散發基督徒的馨香。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