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道三號白河交流道下來,沿著鄉間道路前進,轉過兩個彎,經過幾個村莊,約莫十幾分鐘就可以抵達嘉義中會林子內教會。

這個偏鄉的教會,除了老人關懷事工及兒童課輔事工之外,不僅成功營造信、望、愛的社區,如今更清楚地看見異象,教會上下決定共同營造一個寧靜簡樸的靈修營地,讓人能夠在鳥語花香的青草地上,使憂傷的心靈、疲憊的生活與軟弱的生命得到祝福,享受生命的平安與喜樂。在林子內教會牧會20年的蕭瑞巧牧師將這個靈修營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心靈的故鄉。

社區關懷站

林子內教會旁的大樹下,擺著幾套桌椅,在每週一到週六早上九點半,都會有一群村莊裡的老人聚集讀經、祈禱、唱詩。如同台灣所有的偏鄉一樣,林子內教會所在的社區也面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教會裡的老人在年輕時熱切服事,如今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坐在輪椅上,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對教會有所貢獻而心情低落。為此,林子內教會開辦了社區關懷站的事工。

社區關懷站成立10多年來,先是在大樹下進行簡單的量血壓服務,後來見到聚集的長者日增,於是決定開始每週三定期供餐,如此不僅可以解決老人家用餐的問題,外籍看護也能一起參與其中。然而供餐事工也會視情況變化而進行調整,近年來因老人逐漸凋零、退化,或由子孫接到都市裡同住,聚集人數只剩下少數,於是事工再次進行微調,從肉體照顧轉向心靈照顧,轉型成為老人的讀經班,如今人數已從一開始的5~6人穩定增加至20多人。

社區關懷站所散發出來的喜樂氣氛,同樣也影響著整個社區,社區裡的居民半數以上有著民間信仰,週日不願意踏進教會,然而卻有居民從週一到週六都會準時到社區關懷站的查經班來報到,甚至時間到了還會催促會友趕快出來集合,教會的周邊儼然成為社區的中心,成功凝聚了整個社區的向心力。

這個查經班在轉型之初就決定從創世紀開始慢慢讀,教會裡很多人雖然終其一生信主,卻沒有這種從頭開始讀整本聖經的經驗,如今也可以體會當「天天讀經的基督徒」的快樂。甚至有教會裡的長者被兒孫接去同住後,仍心所嚮往,專程返鄉參加。老人家其實耳朵重聽了,因為退化的關係也聽不懂,無法說話不能分享,但參與社區關懷站的查經班已成為老人家最安心溫暖的習慣。

課輔班與兒童週末營

每天下午,附近村莊的兒童便會聚集在林子內教會,接受課輔班的造就。然而有的家庭因為沒有信主,因此禁止孩童週六、週日前來教會。為此蕭瑞巧牧師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孩童在課輔班完成課業之後,也要固定背誦聖經節,如此便能將信仰的種子撒落至參與課輔班的孩童心中。此外,更進一步規劃將課輔班事工延伸成為週末營,讓孩童真正喜歡來教會,不同宗教信仰的父母也放心孩子在教會內出入。每到週六早上,就是課輔班加強功課的時間,九點半開始一起讀聖經後再寫功課,而週六下午接續登場的週末營則成為傳福音的重點。

由於林子內教會的人手不足,週日無法同時滿足聚會與主日學的需求,於是將慣例上在週日舉行的主日學移至週六,結合週末營舉行。第一個小時為音樂選修,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學習陶笛、烏克麗麗、吉他或爵士鼓,第二個小時則是詩歌、繪本的時間,其後接續進行分班說故事,以及大地遊戲,讓每週例行的週末營都像夏季學校一樣精采。

週末營的同工6~7人,則是會內的大專青年。林子內位於偏鄉,與台灣其他地區的偏鄉一樣,青年絕大多數都外出求學,林子內教會的青年北至雲林科技大學,南至屏東大學都有,由於這群青年從小得到教會陪伴,長大後教會不忘時刻鼓勵叮嚀,所以甘心樂意回來服事。青年們每週五晚間就會主動從求學之地回到教會聚集,為隔天的週末營事工進行預備,在造就參與週末營的兒童的同時,教會的青年也得到造就。

蕭瑞巧牧師說,這批青年從小就由教會陪伴,由她帶著掃地、種樹、美化社區,而孩子對土地建立情感,就不會覺得家鄉很爛,長大後就樂意返鄉服事,也有孩子長大後獻身就讀神學院,決志將來返鄉擔任全職同工。孩子跟著教會長大、事工也跟著教會長大,就能成功把愛傳出去。

教會外的一座溜滑梯,是小朋友自由活動時間最好的娛樂設施,原本的擁有者因為土地另有他用,急需將溜滑梯拋售,幾經詢問之後找不到買家,而林子內教會並無足夠的預算可以購買,於是賣家索性將溜滑梯捐給教會,原本3萬6000元的售價,只花了3000元的運費就能夠獲得,處處都顯現上主豐盛的恩典與祝福。

從社區營造到心靈故鄉

1995年,蕭瑞巧牧師甫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就受派來到林子內教會,如今已走過20個年頭。如今林子內教會以極為成功的社區營造聞名於外,不僅社區處處是景點,若有興趣沿著步道繞行還可請專人導覽,但是蕭瑞巧牧師強調,「社區營造只是過程,不是完成式,真正的重點是要營造心靈的故鄉。」

蕭瑞巧牧師說,一開始這裡連主日學都沒有,而且每逢夏季午後雷陣雨就會淹水,情況十分嚴重。於是她開始帶著孩子掃地、種樹,之後連大人也慢慢加入,不只是讓社區變美麗,連人心也得到提昇。後來水土保持局協助社區解決排水問題,如今淹水問題已經得到解決。2005更確定教會異象,決心營造心靈故鄉,讓社區不是只有外在美麗。

林子內教會曾有一度規劃建設新的禮拜堂,然而因為偏鄉人口老化,建堂事工始終帶有一些疑惑。其後蕭瑞巧牧師到法國參加為期8天的泰澤靈修營,營會期間受泰澤敬拜方式很大的啟發。

蕭牧師在法國泰澤安靜靈修的時刻求問神:「林子內的願景在哪裡?真的要蓋禮拜堂嗎?社區的人老了誰來聚會呢?」在第3天,蕭瑞巧牧師清楚看見異象,決定暫緩建堂計畫,將心力與資源投注在營造心靈故鄉。蕭瑞巧牧師說,法國泰澤營地的起源也是由羅哲弟兄在拋荒的鄉間帶領一群同工所建立,如今成為全世界基督徒的靈修重鎮,林子內雖然同樣位於拋荒的鄉間,但是她有信心能夠起造心靈的故鄉。如今若前往林子內教會拜訪,可以見到營地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水準,當年蕭瑞巧牧師所看見的異象,正一步一步的實現當中。

建造靈修營地

事實上早在1983年就曾有一位屏東的老牧師也看見建立靈修營地的異象。當年老牧師做異夢,看見眾人在山頂開闊平地的聖殿前歡喜敬拜,於是他將所做的異夢寫在日記裡,來到林子內教會所在的地區開始著手尋找土地,然而努力了3年之後,仍舊無力買下土地,他的計畫終於宣告失敗,當時老牧師痛苦的「骨頭像火在燒」,懇求上帝讓他「在闔眼前能夠看見」營地建立,老牧師相信「這事會成就,但不是現在」。

當蕭瑞巧牧師再次找上老牧師的時候,老牧師感動的翻出日記,訴說當年所做的異夢。蕭瑞巧牧師親眼見證到老牧師當年所記錄的文字,並帶回這本日記,見證上帝是串連宇宙、時空的上帝,或許事情成就的時間我們不知道,但是當年老牧師所做的異夢,在23年後終於買下第一塊土地。

靈修營地的起造其實不是一帆風順,過程面對很多辛苦、挑戰、攻擊、嘲笑,蕭瑞巧牧師說就像挪亞當年造方舟一樣,很多人質疑這麼小間的教會如何負擔這麼大的靈修營地?如何買下這麼貴的土地?如今隨著營地越來越有規模,當初嘲笑的人也深受感動。在各種資源匯集幫助之下,事工逐步進行,靈修營地所規劃的土地也逐步到位,即便曾有地主刻意刁難將鄰近的土地分割售予外人,最終在上主的動工下,新地主得到感動又將土地轉賣給教會。

而最令人感動的事,靈修營地旁的兩塊土地,原本是老會友留下打算出售作為養老之用,教會請他考慮賣給教會作為營地,兩週後老會友以牛皮紙袋裝著地契拿來教會,由於牧師碰巧外出,老會友請同工轉達,「跟牧師說我要把土地賣給上帝了」,如今經過整理,老人見到美麗的營地之後流下眼淚,原本拋荒的土地成為充滿祝福的土地,老會友獲得的喜樂比金錢還多。

目前營地仍在持續建設中,蕭瑞巧牧師說,雖然對於營地規劃心中已有圖像,但時間點仍是由上帝決定,不是「為蓋而蓋」,規劃中的建築物設計圖,預計明年農曆年後施工,會保留營地現有的大草地,建設預計分3期進行,分別會建設靈修綜合大樓、禮拜堂、教室、同工宿舍及個人靜默空間,期盼將來能容納300人的住宿及600人的靈修空間。

恩典之路

林子內教會的靈修營地,目前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青翠草原,旁邊就是白河水庫,終年都有潺潺的流水聲。營地的一角設有簡單的靈修平台可供使用,林子內教會也有住宿的空間,可供有需要的教會申請使用。

通往營地的道路車輛禁止進入,希望參與靈修者能以步行的方式進入。蕭瑞巧牧師說,這裡不是一個高談闊論的營地,也禁止烤肉,來到這個營地不用講道,讓上帝親自對我們講話。蕭瑞巧牧師將這條道路稱為「恩典之路」,兩旁種植會開出白色美麗花朵的「九芎」,形成綠地、樹蔭、小白花相互呼應的美麗景致。蕭瑞巧牧師說,等到這些樹木長大之後,小白花落花繽紛,所要提醒信息的正是「我們都是罪人,上帝接納我們,讓我們潔白如雪。」

水保局在營地建設過程中也協助在公有產業道路上鋪路、設置水溝,聯外公有道路的設計者是虔誠的佛教徒,然而來到營地周邊測量時看見異象,見到一個不認識的陌生牧師在荒地裡守護著他,正在疑惑的時候,他親眼見到這個守護者化做一道光飛走。設計師體認到這是「神要用的道路」於是加倍用心,特別規劃了罕見竹模、紅磚等建材鋪路,替靈修營地打下穩固的硬體基礎。

營地的內側,有12支巨大的十字架圍成一個圓圈。原來這是早期分派到社區服務的替代役男的作品,由於這名役男退伍後跟教會仍有連結,他製作十字架造型的藝術品在展覽後便決定奉獻給教會。蕭瑞巧牧師說這幾支十字架正如12使徒矗立在靈修營地,地上的陰影則象徵著出賣耶穌的第13人猶大,提醒靈修者時刻警醒,這幾支十字架是由牧師指揮青年圍成圓圈共同安放。

看著林子內教會所在的社區,從牧師初到之時帶著孩子掃地、自己種樹,如今發展出頗具規模的靈修營地,蕭瑞巧牧師說「樹要時間長大,信仰也是一樣」,沒有人口的鄉下教會要走向哪裡,需要定睛尋找上帝的命定。林子內能有今天的美好事工,不是因為這裡的人好,而是因為這裡需要被翻轉、被改變,之後才能影響更多的人,成為上帝美好的見證。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