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會】台南中會富強教會

特色教會觀摩22

做工的僕人.作的教會

這是一間「作功」的教會

「功」是一種物理學上的概念,公式為: W=Fdcosθ 當中的W是功、F是力量、d是移動距離、cosθ則是施力的角度-想要得到越多的「功」,必須要有越大的力量、越長的移動距離、以及正確的方向。對應到教會的牧養上,富強教會牧師蔡政道說,功就等於是教會發出的影響力;教會要有影響力,就是要有力量、做得久、做在正確一致的方向上。

蔡政道大學讀工科,加入團契才信主,而富強教會是他牧養的第1間教會。他自嘲,年輕時沒有教會生活、過去沒有牧會經驗,想要把事情做好,自然而然就套用起讀書時習慣的理科思維以及受過的URM訓練(註1):大量閱讀、多方收集資料、仔細判斷與評估、慎重下決定。

教會是一個組織,他說,理論上應該有很多力量,但往往許多教會有力卻沒有產生影響力-對內不能影響信徒改變生命、對外不能影響社區親近福音,不作功是因為方向錯誤、或是做得不夠久。另外有些教會則是本身力量不夠。

根據前述的公式,蔡政道指出,教會要「作功」、要發揮影響力,必須滿足力量、距離、方向這3個因素:

1、教會要有力:就是使信徒有能力,可透過培育、訓練,讓信徒得到成為門徒的能力;

2、事工要做得久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與情感,這要藉由小組讓信徒彼此深度關心、相互支持與激勵;

3、方向要正確則是牧師與長執、同工及信徒全體,以讀經和禱告去領受異象,同心一意尋找上帝的心意。

教會「作功」的方向

教會原本具有五大功能:「禮拜」「交誼」「教育」「宣教」「服務」,蔡政道認為,這些就是教會應該做的事。在富強教會新的禮拜堂正門口,可看見寫上教會5大功能的看板掛在柱子上,每日提醒信徒與同工。如果詳加描述,他指出,教會應該提供激勵心志的禮拜、幫助門徒培訓得到力量、成立愛的團契小組彼此相愛、走出去宣揚福音及關懷社會。這些,就是蔡政道來到富強教會11年,牧養的基本理念。

回想2003年10月剛到富強時,蔡政道查閱教會歷史資料、探訪會友,希望能在3個月內掌握教會的情況。那時曾有牧者告訴他,剛開始不必有變革,遵循前人的模式就好,但經過思考後他下了一個判斷:如果這3、4年不改變,漸漸地大家彼此習慣,要改就困難了。

「如果只推動一個工作,做什麼最有效?」他觀察發現富強的會友大致溫和有禮、與前幾任牧者關係良好、社青對信仰很追求、五十歲以上的會友穩定聚會交誼,於是決定,「先帶信徒查經」,這也是以前他在大專中心服事時較擅長的工作。

「我不是開查經班,而是推動『查經運動』。」他回憶那時自2004年初開始帶信徒查經,查經方式不是開班讓大家來上課聽講而已,而是「教信徒如何查經」,希望他們有讀經的能力,進而能帶別人讀經。

一開始的做法就是把週三聚會改成查經,選擇詮釋福音較完整的《馬太福音》為第1卷書,總共花1年7個月才查考完整卷書。接著,他想讓信徒了解基督教的信仰教義,第2卷書選擇保羅寫的《加拉太書》,只有短短6章竟也花費8個月去考查。蔡政道在查經班中總是講解得很細,除了經文字句、釋義的查考,也會告訴信徒他怎麼準備資料、去哪裡找到資料等。

查考完兩卷書後,因成效不錯、上課的人數倍增,蔡政道決定開設「門徒培訓班」,以更有系統的方式來建造信徒的信仰生命。內容上,他規劃4個部分:談基督教信仰教義(上帝是誰、什麼是禮拜等)、基督徒的生活(如何禱告、讀經等)、介紹聖經、實踐面(如何向不同宗教的人或知識份子傳福音),上課時間共52個禮拜。

轉型成為「有小組的教會」

然而在這個同時,他發現部分信徒幾乎要忙不過來,除了參加查經班,還要參加團契、聖歌隊、做禮拜等,「傳統長老教會的習慣,會參加團契、聚會的,幾乎是同一群人。」因此,他決定教會要轉型成立小組,透過小組讓每位會友得到深層的關心、建立紮實的信仰。

說是轉型,其實是「慢慢地調整教會組織」,蔡政道請原有的各團契不必安排聚會內容,每個團契都由他來主理,每次他準備約30分鐘的講義,之後由小組長帶開去討論與分享。小組的形式出現後,信徒每個禮拜只要參加小組和主日禮拜就夠了。

約莫就是從門徒培訓班那時起,富強教會轉型成為「有小組的教會」。門徒培訓班花費約1年時間,共100多人參加,打算轉型小組時,他一邊觀察情況、一邊調整,「教會的事工需要取得最大共識,要多數的人都同意,才能推動。」直到今年,教會已有5個牧區、20個小組;原有的婦女團契還保留1年4次的聚會,但已成為各牧區的聯誼活動,而松年團契因為運作得很穩定,形式也適合長輩,就不做更動。

轉型的另外一個例子,則是設立華語禮拜。由於同樣使用禮拜天上午的時間,勢必影響到原有的台語禮拜時間,蔡政道心想,理想上是從原本的9點半聚會提早到9點,但他深知馬上改變一定讓信徒無法接受,於是採用漸進式一次提早10分鐘,花費2年時間才改到9點。「有想法,不能馬上說做就做,要看情況順勢去調整,逐漸形成氣氛,之後就會水到渠成。」

10年改造計劃

2006年,上帝讓蔡政道看見一個「夢」,於是他著手寫下「關於富強教會的10年改造計劃」,從團契到小組、從舊堂到新堂,都屬於這計劃中的一部分。計劃完成後,他曾經到每個團契去一一說明,告訴信徒「10年後的富強教會會發展成什麼狀況」,有人聽不懂,就反覆說明到懂為止,有疑問就提出來討論。他希望在盡可能多數會友的認同下,才推展這個計畫;若決定,就照著這個方向,堅定前進。

富強教會的10年發展計劃有明確的管理與組織架構;蔡政道認為2016年是富強教會設教40週年,40在聖經上是個磨練的數字,同時也是恩典的數字,因此他希望到2016年時,教會必須要完成某些具體目標。例如從2013年到2015年的年度目標來看,分別是:信徒生命更新、教會組織更新、全備事奉更新。

即使已有完整的理論架構,蔡政道在執行時仍然非常謹慎,他形容自己是個「思想上開放、行為上保守」的人。透過讀書、觀察其他教會或教派,他明白牧養教會有非常多的方式與策略,然而每一間教會的實況大不相同、會友能接受的程度也有差異。當一個可能的想法產生時,他會留心觀察哪些方式在教會內是可行的,「什麼最適合富強教會」是他牧養、管理這間教會時始終在意的重點。

即使已持續致力於門徒培訓多年,蔡政道還是認為做得不夠,因為過去多著重於他講課給信徒聽,目前他每週在帶的「小組長訓練」就加入較多的實做操練,要幫助信徒有更深的信仰關懷、肩負傳福音的使命,最重要的是把知識上的教導內化成為生命的改變。

富強教會從傳統長老教會轉型為牧區、小組模式後,除了聚會的形式與內容改變,更重要的是,牧師講道的信息、信徒之間的關懷等,能更直接且深入接觸到教會裡的每一份子。每週蔡政道採取主題式的講道,內容盡可能生活化、不用艱深信仰語言,小組聚會時討論主日禮拜的信息,讓信息更有效深植於會友心中,「我希望信徒領受信息後採取行動,這樣他的生命才會逐漸得到改變。」

蔡政道說,這10年計劃,就是富強未來的具體展望,他希望把整個教會的組織架構建立好,多培育信徒參與在各領域的服事,讓教會產生足夠的影響力。

(註1)URM全名為Urban Rural Mission,中文稱之「城鄉宣教運動」,一套以愛與公義為原則,非暴力為手段,組織人民爭取權力的訓練課程工具。

<關於建堂>

2014年4月27日,富強教會新堂落成啟用。建堂,包含在蔡政道為教會發展提出的10年計劃裡面,對他來說,教會不是建築物,是一群被呼召來的人聚集在此,「重建教會則是為了重建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建堂過程讓他看見「上帝使用每一個人」,教會經過如此大的變動,會友人數沒有流失,反而增長。

事實上,蔡政道原本認為建堂是不必要的事,富強的舊堂才30多年歷史,不算舊、也很堅固,「禮拜堂如果還能使用,為什麼要拆掉?」但是,2004年時,蔡政道幫教會的未來進行發展評估,根據過去10年的會友人數增長率,計算出大概10年後的2014年時,富強的聚會人數會超過200人;那時候,內部僅50坪大小、最多容納200人的舊堂一定不夠使用。於是他轉向考慮建堂。

沒想到,經過設立華語禮拜及轉化做小組事工後,富強教會人數增加速度超過預期,去年的成人禮拜人數已逼近400人,等於是超出當初蔡政道預期的1倍,他只好把建堂的時間提早。

接著上帝安排種種奇蹟:不僅建堂構想很快獲得會友同意,在這之前,蔡政道偶然與久未聯絡的建築師老朋友重逢,邀請他到富強聚會,後來建堂時就請他發揮專長為富強設計新的禮拜堂;另外,一位在舊禮拜堂對面大樓打婦的教會姊妹知道地下室和1、2樓要出售,經過信徒同心祈求後決定購買,這個地方後來成為富強教會重建新堂時的聚會地點與教育中心。

「建堂一定要有共識。」他強調,牧者與信徒要好好溝通,必須得到多數人的同意,有必要再建堂,並且不能讓建堂事工影響到教會原本進行中的其他事工。

新的禮拜堂看來美侖美奐像博物館,其實主堂的弧型劇院式風格是沿續舊堂,是所有富強人都習慣的禮拜方式。蔡政道說,這樣的好處是主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較近,台上台下容易交流互動。

教育中心及敬拜中心建築經費總共花費約9千萬,蔡政道不諱言經媒體報導刊出後,曾引來批評:把錢用在其他事工例如幫助窮人的話,效果不是更大嗎?

他感謝提出不同聲音的人,「我們至今仍然在反省建堂是否真能產生相對應的效益」。他認為有這些聲音是好的,會謙卑接受,對教會來說也是一種提醒,未來會在服事上有所調整並設法彌補,才不會愧對上帝。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