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琴(環境記者) 

相片提供/李育琴

中南部民眾呼吸新鮮空氣好難

空污紫爆成常態

每到秋冬,台灣中南部民眾對於霧濛濛的天空必不陌生,夏季時屬於南方常見的湛藍天色映著遠方的中央山脈,秋冬後就變得罕見。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尤其容易感受到空氣的惡化,「每次鼻子開始不舒服、流鼻涕,就知道髒空氣又來了,」一位過敏體質的朋友邊擤鼻涕,邊抱怨入冬以後從未變好過的空氣。

近年在環保團體的教育和媒體傳播下,民眾逐漸了解細懸浮微粒(PM2.5)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聽到「紫爆」這個代表污染濃度已超過影響健康的標準,馬上能做出反應以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不受空污所害,減少戶外活動、出門戴上口罩,改善室內空氣的空氣清淨機更是登上了家電熱賣產品排行榜。

為了讓民眾能更準確掌握戶外空氣品質狀況,2016年12月1日環保署發布新的空品示警系統,「空氣品質指標」(AQI)整合了過去的「空氣污染指標」(PSI)和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指標,提供易於判斷實際空氣品質的判讀數據。

根據新的指標,當AQI達到101到150間為橘色警示,表示空污對過敏族群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應減少戶外活動,當指標超過150達紅色警示,空氣污染已對所有族群都不健康。環保署認為,民眾可依即時數據更清楚污染對自身健康的影響,達到預警作用。

中南部是「空污重災區」

即便換了新的指標,中南部地區的PM2.5仍經常破表,達紅色警戒。環保團體批評,因高污染產業和地理氣候因素,中南部已成為「空污重災區」,但政府的應對方式卻不夠積極。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6年全年PM2.5超過紅色警示(>54.5 μg/m3)的日數,中部地區有24天、雲嘉南有54天,而高屏地區有62日是全國最高,相較之下,北部和東部地區為個位數和零。長期關注南部環境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發現,從過去5到10年的資料可知,每年10至11月間中南部就開始出現嚴重空污,且一直持續到次年的第一季,幾乎有半年的時間都籠罩在骯髒的空氣中。

不只是季節性的嚴重空污,一天之內長時間高濃度污染物滯留不散也成常態,光是去年11月,高雄就有好幾天是處在「紫爆」狀態,高雄最高的85大樓也隱沒在霧霾中。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描述,「那幾天空污紫爆的時間非常長,從白天到黑夜,在污染指標已經超過100微克的情況下,室內空氣也不可能會好,晚上幾乎都要戴著口罩睡覺。」她無奈地說,「難道要強迫我們搬到花東去住半年嗎?」

民眾常聽到空污氣象預報說,因大氣擴散條件不佳,造成中南部污染物質不易散去。不過究竟污染從何而來?是境外移入的霧霾或本地自產的污染呢?

從空品監測資料發現,經常發出紅色警示的地區,也是中南部高污染工業所在,包括彰化、雲林沿海一帶,及高雄小港、左營地區。另一方面,南投埔里、屏東潮州和高雄美濃地區,即使少有工業,卻因季風把鄰近工業區的污染物吹向內陸,受地形和山勢阻擋造成污染物滯留,AQI指標因此飆高。學者指出,台灣的空氣污染有7、8成是境內生成的。

為解決空污危害,環保署表示,已針對季節性的嚴重空污採取強化管制作為,包括調高秋冬季節空污防制費率,鼓勵製造業在空氣品質不良期間降載、減產等,也透過管制辦法,加速汰換二行程機車和柴油車等移動污染源。

醫生則提醒,外出前先了解空品資訊,當指標呈現黃色或橘色時,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或戴上口罩,尤其孩童特別易受空污影響。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指出,空污最大的危害對象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孩子,家長要特別留意為孩子健康把關。

為呼吸乾淨空氣發聲

不過王敏玲強調,戴口罩當然是有幫助,但最終極的目標應是污染要減少,產業一定要調整、轉型。

事實上,政府並非沒有政策工具來改善空污。王敏玲表示,環保署應下修「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治辦法」的啟動門檻,在AQI還未上路前,PM2.5達到71微克就已啟動防治措施,如今卻要高達150微克才動用這項工具。她呼籲啟動門檻應下修,「空污已經紫爆,卻還放任高污染的工廠和電廠正常營運,排放污染,對於高污染區的民眾很不公平。」

此外,對於污染產業的季節性管制也要盡快進行。「高污染企業季節性調控是應該做的,在高污染季節應要降載或減產,」王敏玲說,「如果煙囪不調控,就變成我們人體要去調控了!」

不過據了解,產業界和污染排放大戶對這項政策非常反彈。王敏玲說,「人民的聲音不出來,產業就不願意去做調整。」她呼籲民眾應積極表達反空污的聲音,讓政府知道,人民不能忍受面對髒空氣卻沒有太多因應措施。不管是參與遊行、政府公聽會,或寫信給政府、告訴議員都是很好的做法,如今網路資訊傳播便利,她也鼓勵民眾多透過臉書等媒介來發聲和獲取資訊,將反空污的聲音表達出去。

專家建議

兒童比大人吸霾多──專訪馬偕醫院醫師黃瑽寧

◎李育琴

相片提供/李育琴

2016年10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布調查報告,兒童是受空氣污染影響最嚴重的族群之一,全球每年大約有6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空污所造成的疾病。

聯合國報告中指出,兒童比大人更容易受空污威脅,因兒童的腦部、肺部和免疫系統都還未發育完全,呼吸道系統也因此較易受到影響;此外,由於兒童呼吸速度較大人快,且體重較輕,吸進體內的污染空氣比例也就更高。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空污最大的危害對象就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孩子。」過敏體質與遺傳有關,但帶有這個遺傳基因不代表就一定發病,在老祖宗那個年代發病的機率不高,但隨著空污籠罩,化學物質進入我們的身體裡,就會把沉睡的過敏基因調控給打開。

「過敏基因本來是OFF(關),變成了ON(開),並且遺傳下來,倍增了過敏發作的人口。」黃瑽寧把這些空氣污染物質稱做「內在誘導物」,這些誘導物並非過敏源,因此無法靠抽血驗出,它們主要的影響是使身體對某些過敏源反應特別明顯,讓過敏反應變得劇烈。

據統計,台灣約在7年前過敏兒童大幅增加。黃瑽寧說,這20年之間,氣喘過敏的國小兒童大概從1%增加到20%,而過敏性鼻炎大概增加到50%。

「當孩子有這些症狀的時候,居家環境的空氣品質很重要。」黃瑽寧指出,除了配合醫師使用保養藥物,對於過敏的內在誘導物要控制,如:家中燒香、點蚊香、抽菸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根源,可說是室內的霾害。「如果戶外空氣已經不好,至少要將室內的空氣品質控制好,讓身體有喘息的機會。」

黃瑽寧提醒,外出時先留意環保署的空氣品質即時通,了解戶外的空氣品質狀況。透過APP簡化的數字和顏色,清楚了解當地的空氣品質。綠色沒問題,黃色以上基本上就要小心,出門、走路時應該要戴上口罩,橘色、紅色最好就不要出門運動。

雖然PM2.5是極微小的粒子可穿透口罩,但黃瑽寧表示,醫療口罩經過空氣流通和人呼出來的水分,還是可以減少一半的粒子,必要時戴上口罩一定有用。

中南部的空氣品質嚴重要如何讓民眾更加警覺?黃瑽寧認為,應透過衛教,讓父母為孩子的健康把關,父母不僅要多留意空氣品質資訊,也要為孩子準備安全乾淨的居家環境,讓孩子的呼吸器官更健康,時間久了就有切身的感受,若有機會可表達個人經驗和心聲時,能讓更多人了解空污的嚴重性。

黃瑽寧強調,空污不僅對兒童造成氣喘、過敏,對大人則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病有關,不可輕忽空污對健康的危害。

身受其害

台西村的天空烏煙瘴氣

◎林鴻榮(彰化中會大城教會牧師)

相片提供/施月英

沿台17線公路北上,經過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橋後,路口左側一座以西瓜立體雕塑的水泥座標提醒路人:「西瓜的故鄉──彰化縣大城鄉到了!」會友說:每逢夏季,只要在道路旁擺輛西瓜牛車販賣西瓜,便能支付家中3個孩子開學後的註冊費。3至9月是採收西瓜的旺季,據耆老描述當時的盛況:「阮台西村的西瓜若親像趴在土腳的黃金,一季的西瓜飼飽一家夥啊。」

曾幾何時,當台塑企業在濁水溪南岸的六輕設廠後,短短20年間,廠區從雲林縣麥寮鄉沿著西海岸線往南擴展到台西鄉,300多支終年不息的煙囪為台塑企業年年賺進數千億的利潤。然而,每年3到9月南風吹起時,那300多支終年不息的煙囪排放的廢氣,讓原本黃金般纍纍的西瓜,變成只開花沒結果的「肖欉」現象,為因應環境,農民改以接枝來栽種適應能力佳的新品種西瓜,失去原有的甘甜滋味與如細沙般沙沙的口感,西瓜故鄉的美譽就此黯然退色。

台西村民許震唐在媒體前吶喊:「空污是個階級的問題!」在經濟掛帥的政策下,台灣數十年來,凡事以拚經濟為優先,種種大型工業區、火力發電廠、石化工業廠等因應而生,西海岸偏鄉地區更成為最佳設廠首選,因偏鄉地區的高污染工業開發案,往往土地取得容易,且各項風險分擔相對比都會區來得少。最後,污染物就留給鄉下人們仰賴種植的土壤裡、各類養殖的水源、及每天呼吸的空氣,而公司老闆們則繼續在台北帝寶裡構築他們經營之神的美夢。

列王紀上21章,以色列王亞哈因貪謀拿伯的葡萄園,竟讓王后耶洗別預謀陷害害死拿伯,之後順理成章取得葡萄園。從這故事中,看到在一個階級不對等的社會裡,掌權者往往運用權力取得所要,在權力逼迫下的人民,最終不但失去土地甚至連生命都喪失。如:苗栗縣大埔張藥房屋子被縣政府偷偷連根拆除,藥房主人最後發生溺死。彰化縣二林中科四期強制徵收相思寮居民土地,導致老人鬱鬱寡歡自殺身亡。不管自殺或被自殺事件的發生,都是因權力及制度被過度詮釋而導致悲慘事件屢屢發生。

台西村多年來處在權力不對等的環境,時刻面對權力過度膨脹與官僚制度僵化,嚴重空氣污染如夢魘般如影隨形,村民因不明原因罹癌後,不堪病痛而死,死亡(含自殺)比例逐年上升。每當南風吹起時,這裡的殺人事件正進行著:因著官僚之睜隻眼閉隻眼,讓有毒廢氣終年不熄、因權力不對等以致有毒廢氣在合法掩護下,順理成章吹進村民體內。

不管是反對國光石化或各類環境運動,教會選擇與村民們站在一起,陪伴他們同進同出。因為耶穌說過:「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馬太福音25章35節)

信仰反思

回復正確三角關係

◎楊順從(台南神學院牧育長)

攝影/陳惠淑

「霾害」「PM2.5」「紫爆」等詞彙,成為在冬天時時常聽到的名詞。從這些現象顯示,台灣的空氣品質越來越糟,對民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由於人類的肺部不是空氣污染過濾器,PM2.5可穿透人類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對人體及生態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環保署的官網提醒民眾,如果PM2.5指標達10,就是紫爆等級,最好減少體力消耗,特別是戶外活動,患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和孩童,也要特別注意,以免造成身體的不適。

以地區而言,中南部地區受到大氣擴散條件不佳的影響,導致PM2.5濃度偏高,民眾不只要減少戶外活動,甚至都要減少外出;這讓我想到,除非室內裝有空氣濾淨裝置,難道PM2.5就不會滲透進入室內?其實空氣污染是不分室內或室外,不只對敏感者有影響,對全民的身體健康都有一定的威脅。

到底是誰造成的?一方面是來自中國。中國距台灣海峽不到300公里,每年冬天,東北季風帶來的中國霧霾攔也攔不住,每當空氣品質下降,新聞或政府總是避重就輕表示,是中國霧霾南下所致;但實際上,境外污染(含中國霧霾)僅占我國空氣污染30%,50%來自國內工業排放,剩下20%則是交通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污源。

其實PM2.5的來源可分「原生性」及「衍生性」,皆可能由自然界或人為產生,特別是人為產生的污染,對環境迫害最為嚴重。

現今經濟理論、生活方式及消費習慣,都與人為污染息息相關。長期以來,以人類為中心的現代文明發展下,大量使用天然資源,甚至毫無節制掠奪,導致自然資源不僅匱乏,更成為傾倒污染物的受難場。當人類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方便,卻沒考慮到地球空間與資源的有限,和大自然外部成本所要付出的代價。

隨著時間推衍,污染持續增加,污染物就算經過除污設備處理還是有漏網之魚,甚至累積、擴散至整個地球,如:各大海洋漂流的垃圾海就是典型的例子,已深深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而PM2.5的空氣污染又是另一個例子。這些污染其實不僅影響自然界,最終還是會回到人類,這也代表著,未來自然界與人類要一同承受這些污染之苦。

自然也是創造主所造之受造物,其本身與上主有直接且密切的關係,這與同樣屬於受造物的人類,與上主的關係是一樣重要的;也就是說,上主、大自然與人類有著密切的三角關係,彼此皆與上主關係親密。然而,現今人類這種無限制地過度使用大自然之資源,只是更加突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作為。
我們必須重新回到與上主、大自然正確的三角關係裡,如此,以尊敬、謹慎的態度來面對大自然。

行政院空氣品質監測網:taqm.epa.gov.tw/taqm/tw/default.aspx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