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可以認識自己嗎?

Photo credit: Wilson Lam {WLQ} / CC BY-NC-SA

◎荊墨

「你是什麼星座?」生活周遭總有人對這類問題樂此不疲,即使知道我是基督徒,不相信這一套,仍然想要驗證、驗證,看看我的個性是否與星座書裡所說的一樣?甚至不只想知道性格,還想透過星座預測未來,好趨吉避凶。

不過,我總是讓這些興致勃勃的朋友們感到沮喪與不快,倒不是我碰到星座問題就會勃然變色、拂袖而去,也不是我會當場舉辦一場星座是統計學還是占星術的辯論會,而是我通常不直說,反而要他們依據對我的觀察猜猜看。不幸的是,他們經常需要猜上6、7次才會猜中(畢竟星座也只有12個),目前紀錄也不乏猜到第12次才猜中的,而且每次答案揭曉後,他們總是難以接受(倒是有人得到提示,反過來從最不可能的開始猜,結果一矢中的)。

當人們知道我的星座之後,往往是一臉不可置信、下巴脫臼的樣子,或者嚷著要檢查我的身分證才相信……這種場景我可是看多了。這些朋友吃驚錯愕的表情很令人莞爾,讓他們有這麼不愉快的經驗,只能說抱歉了。

認識自己的需求

我對星座向來興趣缺缺,除了信仰因素,其實單單從邏輯上推敲也說不過去,不是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嗎?12星座這樣一劃分,不就把全世界億萬人只限縮為12種?好吧,就算我們把血型、男女等變數加進去排列組合,也只得96種,不嫌太少了嗎?

當然,我可以想像得到,星座如此深入人心,必有一套辯護說詞。我也相信熱衷的朋友只會把我當成不具參考價值的特例,繼續投入探究討論漫天繁星。窮究這份熱情,我想原因可能是人都想認識自己,也想知道將來如何,而星座一次滿足了兩個需求,提供了解釋的架構及預測的方法。

「認識自己」可說是古今中外許許多多人共同追求的主題,諸子百家都有關於這個主題的論述。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子則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都顯示古人重視認識自己。西方亦然,傳說刻在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3句箴言,其中之一即是:「認識你自己」,這也是蘇格拉底的名言之一。

然而,這個問題並不因為歷史的推進以及哲人的論說而獲得令人滿意的解答,人們不斷推陳出新提出不同看法,我們較熟悉的有笛卡兒簡短而深入的「我思,故我在」,佛洛伊德對心理的分析探究,我們也不陌生;懷疑論者著名「桶中之腦」假設引人熱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應用更是俯拾即是。這些均是人們對認識自己存在的思辨。如此說來,星座只是認識自己其中一個方法。

對未來的好奇

值得注意的是,星座關於性格與特質的分類,姑且可說是統計歸納所得的結果,但對運勢的預測,可能就隱含占卜的意涵了。同樣的,這也不是西方獨有的專利,也尚未埋沒於歷史的塵埃中,人們對於未來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可說是自古皆然。這個意圖不只反映在各種求神問卜的方法,也存在各類符合科學精神的預測方法、數學模型,當然充盈著對未來想像的科幻作品,更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面。

「認識自己」與「探究未來」都是重要課題,甚至涵蓋了很多領域的學問。對自己的認識,是內在的;對未來的了解,則是外在,於時間中定位。只是我們不禁要感嘆,人們關於星座的興致勃勃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反映的是潛伏人心深處的茫然。無論是有如玄學的星座,抑或深入學術殿堂的哲學思辨、科學研究、預判推測,這些持續不斷的追求,突顯了人們千古以來都沒找到答案的真相;或者說,人們早就已經離開了答案,自從創世記3章之後。

至終的解答

自我們祖宗不敵惡者「神豈是真說」的試探而犯罪,人便開始遠離本相的路程。從此,按著上帝形像所造的人,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總是視自己仍是在發展、建構、進步中的開放狀態,不斷的進行探索而「啟蒙」、掙脫過去的規範而獲取「自由」。殊不知,如此掙扎徒然離那起初的創造、亦即上帝的形像越發遙遠。因此,當人們視信條為束縛,認為道德過於陳腐,而古老的信仰無異箝制,也不是難以理解的事了。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偉大的著作《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起首即論及「認識上帝與認識我們自己之間的關係」,指出「認識上帝」和「認識自己」孰先孰後雖然難以分別,但是真實的智慧定然包含兩者,而且是密不可分。

我們都肯定美善與真實,這正是我們為良善、純全之神所造的痕跡。但是當我們觀察自己,不難發現自己的殘破、缺憾、貧乏,因而促使我們不滿足於現狀,更加積極追求更高層次、形而上的事務。所有人都會同意,這種對真善美的追求只見於人類,也具體呈現了人類不同於萬物的重大差異。

此外,若沒有對上帝性情、屬性的認識,各樣的自高、自憐、自愛便油然而生。尤其當我們手上成就了大事、完成了善舉、發表了偉論,也為人所肯定、讚揚、效仿,那麼緊隨而來的就是自得,即使外表看起來謙卑。或是當我們遭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打擊挫折,嘗了不外人道的委屈,那麼我們就對自憐自艾這樣的感覺不陌生。然而,加爾文要求我們認識上帝,在那比日光更為明亮、至聖、至榮的光照耀之下,我們會看清楚自己有什麼足堪誇耀,我們經歷的苦情又有什麼足堪掛齒。我們那一點善美、德行,只是讓我們在上帝的榮耀裡無地自容、無法立足。

得以認識上帝

加爾文說明了認識自己和認識上帝之間的交互關係。因著認識自己,敦促我們對自己不滿足,而尋求對上帝的認識,因此加爾文說:「沒有對自己的認識,就沒有對上帝的認識。」而當我們越加認識那創造諸天地的至高者,也就越認識自己的不完全、敗壞及可憎,因此加爾文說:「沒有對上帝的認識,就沒有對自己的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論及「認識自己」時,基督教與先秦諸子、希臘古賢、哲學、科學與星座的分歧。簡言之,基督教談到認識自己時,是以「上帝是創造者、一切美善的源頭,而人是祂所造」為前提。相較之下,世人或有聰慧,也僅止步於對認識自己的重視。

這是基督教將啟示分為「普遍」和「特殊」的原因,前者確實顯出人較萬物卓絕,可以摸索天地至理,建構學術新論。但這些卻遠不及後者,因為藉由上帝默示的聖經,蒙恩的罪人得以歸正(提摩太後書3章16節),因為藉由賜人智慧和啟示的聖靈,曾屬血氣的人得以真知道祂(以弗所書1章17節);藉著上帝所說的話,藉著基督所賜的恩典,藉著聖靈的光照,我們得著遠比認識自己更為重要、可貴的──認識上帝,曉得如何就近祂。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基督教要義》第一章〈認識上帝與認識我們自己之間的關係〉。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