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整理報導】環境部於4月16日公布兩項與海洋碳匯相關的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並開放公眾提供意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5月1日發表來自生態研究、溫室氣體量測與藍碳研究領域專家的觀點,點出雖然這些方法有助於減量但效果有限,也提醒植林與復育過程中需要有明確管理方法,減少對生態潛在傷害。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指出,台灣過去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僅計算森林的碳匯,而忽略海洋與土壤的貢獻。2023年的研究顯示,紅樹林與海草床每年可吸存達4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但林幸助也提醒復育地點選擇需謹慎,應優先考慮原生棲息地並使用本土物種。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靜榆、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則認為,在原有海草床消失的地區進行復育是可行的,然而在非海草床的自然海岸進行人工種植可能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的獨特功能,也提到台灣颱風頻繁,海草、珊瑚藻或珊瑚的種植在海域面臨諸多挑戰。
三位專家另說明,殼狀珊瑚藻生長會行光合作用,越旺盛則碳酸鈣累積越多、形成藻礁,累積數千年。國外研究認為藻礁是很重要的藍碳的生態系,但卻在台灣一直被忽視。此外,推行海草藍碳也應思考其它潛在的問題,如甲烷排放。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少倫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評論中提醒,目前提倡的藍綠碳方案對於控制全球氣候暖化在1.5度以下的目標而言,是一個緩慢且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他強調,關鍵在於迅速減少化石燃料排放,而非僅依賴藍綠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