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不當黨產與台灣民眾的生活有何關聯?《歷史的快門》作者、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鄧慧恩,5月10日於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松年團契專講「三本辭典引領的不當黨產故事」。鄧慧恩指出,不當黨產的問題並非只是政黨間的鬥爭,其影響與人民息息相關,更關乎國家資產的正當歸屬與公共利益。
鄧慧恩指出不當黨產問題的核心,是應歸還給國家與人民的資產,未能妥善而正當處理,竟成為某政黨的黨產,甚至變成私產。例如日治時期台灣人民手中的資產,例如保險、儲蓄存款,在二戰結束後沒有妥善處理與賠償等。這些資產本該回歸人民,進一步應用於「長期照護服務發展基金」和「促進轉型正義基金」。相關歷史因素和問題在她的著作《歷史的快門》亦有詳述。
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解決台灣戒嚴時期政黨財產的歷史遺留問題,於2016年8月31日依據《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成立了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主要任務為調查、返還、追徵以及權利回復那些在台灣戒嚴時期不當取得的政黨財產。黨產會的成立也是蔡英文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關鍵政策之一,目的在促進社會公平與歷史正義的實現。
根據規定,所有在1987年7月15日(台灣省戒嚴令解除日)之前成立,並依照《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備案的政黨,包括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等十個政黨及其附隨組織,都必須向黨產會申報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