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沒有人能單打獨鬥

(相片提供/Freepik)

◎教會迷因推廣中心版主S編

近期一篇台南神學院實踐神學研究中心主辦「如何推展教會青年事工」的報導文,在《台灣教會公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引起不少討論,而留言中絕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針對該受邀牧者的宗派背景進行批判。

筆者想提出的疑問是:如果本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實踐,沒有辦法回應年輕世代的需求,那麼尋找外部資源(其他宗派)作為學習與借鏡是否合宜?

面對本宗的青年事工衰退情況,教勢萎縮迫在眉睫,作為長老教會信徒,我們做了什麼來應對如此態勢?如果我們認為其他宗派神學錯謬、信息摻水、道德瑕疵、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又帶著什麼眼光看他們的增長?本宗就完全沒有類似的問題嗎?

除了批評主辦單位,我們願意給予「更好人選」的建設性建議嗎?我們願意成為投入青年事工、發展關顧策略的人嗎?我們能否試著「不抱先見」地去聆聽與觀看其他宗派作法、與他們產生交流再下評論呢?還是只要對方有一絲不符合我的想法,就什麼都免談?

筆者認為我們的信仰不應如此淺薄!即便我們有宗派差異,仍可以從不同的神學與實踐方式中,找出能運用在各地教會的做法與觀念,這是我們需要投身參與才能發掘的!

我們也應開始反思: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資源與本土神學素養的長老會,我們如何建立交流、影響其他宗派?

我們如果不讓他們了解我們、不去影響他們、不做任何交流互動,總有一天我們會困在自己築起的宗派高牆中,自怨自艾,直至衰亡凋零。(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信徒)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