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惠(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靈性諮商組專任教師)
對第一代基督徒的我而言,「愛」是基督信仰的獨特之處。在我30年的異教徒生涯中,從未聽聞所拜的鬼神愛我(若他們真愛我,我可能會驚訝過度),我也未曾對所拜的鬼神表達過愛。當我走進教會後,處處可聽聞「愛」的聲音──無論是人們口中所說、所唱,還是聖經文字中所記載,都能見證「愛」的蹤跡。
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聖經文字記載了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約翰福音21章15~17節),耶穌總共三次詢問彼得是否愛祂。一個老師向學生討愛達三次之多,一個道成肉身的人子向凡人索愛,這顛覆了我的想像。然而,隨著人生閱歷與視野的拓展,我越來越確信人與人、人與神之間最重要的課題正是「愛」。
保羅認為,若沒有愛,即使語言能力再強、知識再豐富、善事做再多都是徒勞無益的。相信這一觀點能得到許多人的認同。然而,僅一個「愛」字,卻比民間信仰的獻祭更加困難。
「愛」看似簡單,卻可能是終生的功課。因此,歷代基督徒對「愛」的體驗是重要的學習題材。在此,我想與讀者分享魯益師(C. S. Lewis)對「愛」的見解。
愛的基本元素
魯益師根據人滿足需求所獲得的樂趣與激賞之樂,將愛分為三種基本元素:有所求的愛、無所求的愛與激賞之愛。他描述,懷有「有所求之愛」的人會對戀人說:「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懷有「無所求之愛」的人則期望給予戀人幸福快樂、保護和財富。而擁有「激賞之愛」的人會以敬拜的眼神,屏息靜氣地注視愛人。這三種愛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互相接續,維繫著人世間不同的關係。
親情
魯益師認為,親情是最沒有歧視的愛。在親情中,人們所依戀的對象往往是平凡無華的,人們很少誇耀所親愛的人,就像家中的舊沙發,不是為了展示,而是為了放在家中讓人感到舒適。正因為親情不會挑剔愛的對象,所以親情的首要構成元素並非激賞之愛,而是有所求之愛與無所求之愛。
有所求之愛在親情中很容易理解,子女依戀父母,父母依賴子女,這是本能與倫常。然而,魯益師提醒,渴望他人深愛的人很容易變得不可理喻。有話是:「最不討人喜愛的人,往往愛得最激烈。」如果一個人本身極不可愛,卻不斷要求他人的愛,並因得不到滿足而流露受傷、痛苦、怨恨,讓他人產生無可解脫的罪惡感,魯益師稱之為「封死能解自己渴的那口井」。這種情况常發生在手足間的嫉妒,以及信仰不同的家人之間,尤其是非基督徒家庭中出現皈依基督教的孩子。「想要被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得可愛。」魯益師引用詩人奧維德的話勉勵那些利用親情向他人索取愛的人,避免錯誤解讀親情中不挑剔的本質。
親情中也常見無所求之愛,比如父母為子女犧牲奉獻,不求回報。不過,魯益師提醒,有些人以無所求之愛之名,行控制之實,讓家人臣服於無所求之愛之下,喪失自由。他指出,如果讓愛成為生活的最高主宰,恨的種子就會萌芽滋長,然後它就會成為神,進而成為魔。
綜合魯益師對親情之愛的觀察,可以看到極少的激賞之愛,極多的有所求之愛,以及看似犧牲奉獻卻暗藏控制的無所求之愛(如圖一)。我以圖一的長條圖來解釋,讓我聯想到當今許多親子教育講座,專家經常建議過於掌控的父母「要放手」,對嚴格要求的父母建議「多多欣賞和鼓勵孩子」,並勉勵父母看開些,不要奢望回報(如圖二)。顯然,魯益師觀察到的現象,在當今社會仍然存在,值得為人父母者深思。
友情
相對於親情,魯益師認為,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朋友是很邊緣性的東西,只是供人填塞多餘時間的填充物。友情是最不自然、最不本能、最不動物性,也沒有生存上的必要。然而,朋友之愛是嫉妒成分最少的。兩個朋友間的樂趣,會因為第三個朋友的加入而增加,越多人加入,樂趣越多,不會因為分割而減少,彷彿天國中的愛一樣。占據朋友心思的不是彼此,而是位於他們前方的共同旨趣。朋友的目光總是望著前方,所以一心只想把目標放在交朋友的人,通常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
本身沒有什麼可以與他人分享的人,不可能分享別人的東西。就好像不打算去任何地方的人,就不會有人願意當他的旅伴。共同參與的活動乃是友情的母體,想要跟戰士、詩人、哲學家或基督徒成為朋友,就必須一起戰鬥、讀詩、辯論或禱告。
朋友之間不講利害關係,不是需要被人需要的親情之愛,而是既深且廣的激賞之愛。與親情之愛相較,難怪許多親職教育專家鼓勵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因友愛恰好彌補了親情中不足的部分。
在友愛充滿極深的「激賞之愛」的情況下,感激是多餘的,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是義不容辭的無所求之愛。魯益師認為,由於朋友之愛是最不屬世的,所以容易落入精神層面的陷阱。若把朋友之愛提升到屬靈的境界,很容易讓人誤把虛幻當作真實,把摻了雜質的人類之愛誤認為無瑕疵的神聖之愛,因為即使是友愛也無法自我救贖。若非上帝以友情雪亮人的眼睛,人不可能遇到真正的好朋友。在友情的盛宴中,上菜的是上帝,人千萬別忘了祂這位宴席主人的存在。
屬天之愛讓所有的愛長保甜美
魯益師對愛的見解激發了我許多反思。我看到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因為家人關係及人際關係受挫而心靈憂傷。人的愛非常有限,導致親情與友誼都難以圓滿。魯益師認為,去愛本就是一種冒險,愛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心碎。然而,耶穌基督付上生命的代價愛人,祂的典範鼓勵我們勇敢去愛。至高者永遠與至卑者如影隨形,當我們願意謙卑讓主在心中掌權,我們彷彿從河水返回源頭,進入愛的源頭支取愛的力量,讓親情與友誼長保甜美。
在現代,謙卑尋求倚靠主雖然並不困難,卻常不是目標導向與追求技術的人的習慣。我個人覺得,這需要屬靈夥伴支持與鼓勵,因此教會是個重要的屬靈場域。願神復興教會成為充滿愛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