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夢神學想】我為何而唱?

◎張芷瑋

為什麼禮拜中需要有音樂呢?為什麼教會服事者需要懂音樂呢?陳康在《崇拜與聖樂》一書提到:「人類的大腦右半球掌管感情和創意,左半球處理理性、數據,當大腦左右半球都投入崇拜中,包括感情和理智方面的整體個人接受了訊息,音樂能把我們帶到只憑文字和理智無法所到的境界。如果有力的文字與動人的音樂組成歌,人能全方位地觸及,這是只憑文字或音樂不可達的境界。」

文字是富有邏輯且理性的領域,但是音樂是感性與創意的境界,所以音樂比起語言能夠更快傳遞訊息,人們往往可以快速從音樂中聽出它所表達的悲傷、緊張、愉快或興奮的情緒。有時聽講道30分鐘,之後還需要一些時間消化信息,但是唱一首5分鐘的詩歌,就可以讓我們淚流滿面,這是音樂超乎人類理性的功能所在。

另外,音樂也是提供人們記憶的最佳工具,曾經聽聞有些阿公、阿嬤不識字,但是5節聖詩卻可倒背如流,一篇文章過了50年,人們早已記不住內容,但是一首經典歌曲即使過了50年,卻還能傳唱下去。因此音樂在禮拜中如果運用恰當,便可將聖經的話語透過音樂加倍傳達進入人心。

近年來,不論是華語禮拜或傳統台語禮拜,都會加入敬拜讚美的環節,筆者在牧會實況中,往往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不知為何而唱」?當筆者詢問主領如何選歌?為什麼要選3首或4首歌曲?多數給我的答案皆是音樂旋律好聽、動人,或是看別人這樣做、他就這樣帶。甚至筆者遇過一個青年,當週輪到他帶詩歌,結果見他調皮地把詩歌本隨機翻開一頁,總共翻3次,就對我說他要選這3首歌。

諸如此類的情形,讓筆者體會到,教會服事者若沒有受過音樂教育裝備,並且穩固持續在靈命上扎根,將是非常可惜又危險的事。服事者一定要非常清楚為何而做?為何而唱?才不至於落入「拿香對拜」的情形。

以下表格是舊約獻祭的過程,獻祭的過程從「外院」到「聖所」再進入「至聖所」,象徵現今在禮拜中從宣召、認罪、讚美、禱告,一直進入神的話語。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這個原則呢?因為這攸關服事者的態度、敬拜的焦點、選歌的方向。音樂服事不是唱歌的舞台,焦點不在於人而在於神,敬拜團和主領者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帶到神的面前,亦即把人從「外院」帶到「至聖所」的過程(希伯來書9章)。藉著詩歌將會眾由外院帶進聖所,最後進入至聖所,接著領受今日講道者分享的信息。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敬拜讚美往往需要選擇3到4首詩歌,並且從歡慶、讚美進入敬拜、禱告,再帶入有關今日信息詩歌的聖經根據。

但是上述的流程在台語禮拜中總顯得格格不入,好像10點以前是一階段,10點以後又是另外一個階段。因為以聖經觀和禮拜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帶敬拜的目的是要把會眾帶到至聖所,唱完詩歌後直接領受神的話語,這樣的程序是最流暢的,但很有趣的是,在台語禮拜中,當我們唱完幾首敬拜讚美詩歌,司會往往又宣布「禮拜即時開始」,又從宣召開始唸,接著再唱一首讚美詩,似乎把人從至聖所再度拉到外院從頭來一次。所以台語傳統禮拜若要加上敬拜讚美,需要再思考如何調整程序,方能更符合神學的原則和邏輯。

過去筆者是一個全職的音樂老師,常常用自己的經驗或感覺來服事,但是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全職服事的傳道人後,不論在思考、做事方式、服事生命等,透過反省有極大的轉變。音樂人需要懂神學,神學人更需要懂音樂,當一篇信息結合適當的音樂,帶出的果效會加成又加倍。在牧會中深切體會到,許多事工靠著自己的方法和努力,通常果效有限,唯有謙卑在神的面前,每天透過讀經、祈禱、懇求聖靈帶領,才能突破瓶頸,願每一位服事者不斷經歷上帝那奧妙的恩典。

(作者為琉球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