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經濟與環保,魚與熊掌是否可以兼得?

地球持續暖化,聯合國秘書長表示,如今已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然而,經濟和環保不必然是對立的,透過經濟轉型與創新,兩者可以取得平衡、相互促進。6月2日是環境主日,我們一起來關心這個議題。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退休研究員)

 氣候暖化衝擊日深 

世界氣象組織(WMO)今年3月19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顯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地表平均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南極海冰面積、高山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紀錄再次被打破,而且變化還在加速產生。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地表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基準高出了1.45°C。

此外,根據歐盟研究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偵測結果,至2024年3月,全球平均升溫已連續12個月越過了《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1.5°C,達1.58°C,而且當月的海洋表面平均溫度達到21.07℃,創下有紀錄以來新高。這些前所未有的紀錄顯示,氣候暖化的情況十分嚴峻,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所說:「全球暖化時期已過去了,如今我們開始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

2023年的極端氣候災難遍布全球,包含地震、風暴、洪澇、野火、乾旱、火山噴發等破壞性災害,不單敲響了警鐘,更清楚反映氣候學者一直疾呼注意的警訊:溫室氣體持續增加,使地表累積太多熱能,各種形式的自然災害將以頻率更高、強度更大的方式衝擊世界各地。

 暖化造成更大風險 

2024年1月第54屆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了《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也對全球當前的形勢發出警告:過去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進步,如今正在緩慢崩解中,導致每個國家和民眾都嚴重受不斷反覆出現的新型態風險影響。在全球權力結構、氣候、科技和人口分布發生系統性變化的背景下,全球風險正在將地球的適應能力推向極限。

該報告特別列出未來長期(10年)十大風險,前五名是:自然災害及極端氣候事件、地球生態系統的巨變、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生態系統崩潰、自然資源匱乏、錯誤與虛假訊息。顯而易見,風險前四名都屬於氣候與環境層面。氣候暖化導致的極端氣候變化及生態系統失去穩定,實是人類生存要面對的最重大危機。然而,環顧當前局勢,各國在這緊迫的全球問題上合作不足,甚至互相衝突,有必要引入全新的解決方案,以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

因此,各國政府、企業、民眾都需要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加劇的風險,採取有效的減碳行動與防災措施,否則財產與生命的損失將不可避免地持續增加。台灣高度倚賴對外貿易來維持經濟成長的動能,因此企業界更需要加強因應地球暖化帶來的風險。

 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於2015年通過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巴黎氣候協定》,引領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因應嚴峻的氣候變化,這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條約對每個國家及企業都產生重大影響。

在減排方面,需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採用更清潔的能源,以達到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1.5至2°C這一目標。在永續發展方面,企業需要考慮其業務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採取永續發展策略,包括保護原始森林、增加碳匯(carbon sink,註)、提供氣候基金和技術支持。在碳市場方面,排放國之間可以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企業可以購買或出售碳權,以控制其排放量。這將影響企業的成本結構和經營策略。至於法規和政策方面,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法案,力求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企業不但需要遵守所在國家的相關法規,還必須根據其他政府政策調整其業務。

註:「碳匯」指能夠吸收和儲存大量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的生態或人工系統,可減少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遷。

 經濟與環保相互促進 

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因此,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衝突與矛盾。然而,經濟和環境保護並不必然是對立的,透過以下列舉的經濟轉型與創新的做法,兩者之間可望取得平衡,甚至相互促進、彼此共存。

一、綠色產業和創新:企業投資綠色能源、清潔技術和永續發展的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有助於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二、綠色金融和政策: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提供綠色金融支持,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永續發展領域的產業。同時,企業可以選擇綠色融資,以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平衡。

三、永續農業:農業是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重要的交會點,發展永續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而有機農業和精準農業技術可以減少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汙染。

四、微型交通和公共運輸:交通運輸占全球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汽車行業的轉型對環境和經濟都有利。公部門可透過城市規劃和政策,致力提高搭乘公共運輸工具與騎自行車的比例,即減少交通堵塞,也節省能源。電動交通工具不僅減少尾氣排放、改善空氣品質,還促進了電池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

五、城市綠化和生態建築:在城市中增加綠地和建造生態友善型建築,不僅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還帶來了就業機會。

六、循環經濟:通過廢物的回收再利用,甚至重新用於生產,可以同時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七、員工教育訓練:將ESG(E為環境保護、S為社會責任、G為公司治理)的相關內容加入員工教育訓練,鼓勵環境保護行為和永續生活方式,讓員工了解企業的營運活動與ESG的關聯性,以建立內部共識,利於達到永續目標。

面對暖化的解方|海綿化台灣|

由於氣候暖化的風險極高,因此必須採取有效的治理和減緩措施,來減少人們承受的影響。筆者在這裡舉出「海綿化台灣」的創新理念與做法,可望解決當前極端氣候造成的諸多衝擊,是緩解氣候暖化的有效方案之一。

歐美國家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發展「低度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術,以透水磚、高壓連鎖磚、透水瀝青、滯洪池、草溝、雨花園等方式修建城市。但是,這些方法有維護不易、水體優氧化、地磚容易破損又不透水等副作用,危及人車安全,時常需要維修、重新鋪設,造成時間、人力和社會成本增加。

「海綿城市」一詞,由前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柳中明在2012年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首次提出,概念類似低度衝擊開發,但是將城市內所有人工不透水鋪面改變為透水又透氣的鋪面,讓人耳目一新。這個想法,不只適用於城市,也可以推廣到整個台灣,達到海綿化台灣的目標。

長期以來,在城市與鄉村的人口聚集處,建築與道路阻絕了自然水文的循環與生態,成為與大自然隔絕的人工環境。就好比人體皮膚被塗上油漆,時間一久皮膚就會壞死,人類住在壞死的地球表面,災難當然頻繁發生。豪雨時,洪水迅速積聚在道路上,淹水的災難無法遏止;乾旱時,成為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熱浪時,則溫度不斷升高,促發老弱者熱衰竭與電力消耗。要改善人類居住地區越發惡化的趨勢,就必須根絕建築在壞死地球表面上的問題。

海綿城市著重將城市與社區原本不透水的鋪面,改變為透水又透氣的鋪面,而且不依賴任何耗能的機械動力裝置,讓鋪面能夠自然地滲水、過濾空氣、過濾汙染物質,就像超級大海綿一樣。這個超級大海綿還可以發展出地下生態系統,能夠吸存從鋪面進來的汙染物,分解轉化為生態系統需要的營養物質,根本解決現今都會區水文及汙染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

然而,海綿城市理念雖佳,要創造海綿般的居住環境,鋪面需具備高承載、高透水、高儲水、高透氣、可增加生態面積、施工平價、維修簡易等條件,這是難度十分高的建築工法,也是過去難以實施的主因。

幸而,台灣品岱公司董事長陳瑞文博士十多年前研發的「JW生態工法」能夠滿足這些需求。JW生態工法是既實用又立即可行的創新工程技術,獲得多項國際低碳建築與節能獎項,成為推展海綿城市的關鍵技術,並於2015年被聯合國納入《氣候變遷調適政策》,列為有效的建築工法。

簡單地說,以JW生態工法建構的城市社區,具有多重的效益。可以滯洪,有效減少強降雨發生的淹水災難;可以儲水,相當於現地增加新的水庫,不擔心乾旱;可以調節溫度,降低都市的熱島效應,達到用電減少的節能目標,相對地減少碳排放;可以改善空氣品質,透氣鋪面可以直接捕捉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放碳與微細的懸浮顆粒;可以取代道路旁排水溝,避免髒亂與病菌孳生;可以加鋪光電板增加發電的功能。總而言之,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建設海綿城市的概念與技術,如今已臻成熟,因為所需的經費不高,並不限於都市,可以推廣到任何偏遠的市郊、鄉鎮或山區,是未來國土規劃的關鍵技術。對台灣來說,若能逐步讓整個台灣都海綿化,不論城市或鄉村都可以一起受惠。

如今,台灣已有社區如台北汐止的禮門里、學校如台南麻豆的黎明中學,實際經驗海綿化的益處。只要持續不斷踏實地推廣,將為台灣的居住空間營造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不但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大幅降低氣候極端化的衝擊,還可節能減碳、促進生態健康,進而帶動地球的氣候變遷朝向良性的方向發展,恢復過去平衡而穩定的狀態,創造自然與人為環境的雙贏。

總之,透過生活層面創新理念的研發,落實綠色應用科技的實踐,達到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將大有可為。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