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5月30日晚間,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舉辦「南方有人」講座,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美華主講,分享自己與學生、學者一同調查、撰寫並刊登於《地理學報》的文章〈性工作的道德政治:高雄性產業周邊居民的道德協商〉內容,探討社區對性產業的態度是抗拒、忽視或共存。演講開頭,她特別感謝協助完成這篇文章的夥伴:楊又欣、高敏薰、林聖曜、周芸瑄、林倞民、陳約羽、呂道詠、曹亦佳。
〈性工作的道德政治:高雄性產業周邊居民的道德協商〉首先釐清社區的組成,進一步釐清居民與性工作者在地理與關係上的互動,也談論汙名化、性專區、鄰避現象、「性道德」如何影響鄰里關係等議題。陳美華提到,聯合國有研究指出,一份性工作可能支持七份相關勞動,包含旅館、清潔、保全、美容等;這也顯示性工作的討論與研究不僅限於工作者與消費者這兩方,而是涉及更複雜的社群和勞動網絡。
關於性工作,反對者認為會影響性道德秩序、社會治安與風紀、性交易是對女性的剝削和歧視、性的存在是基於情感、婚姻和生育等偉大目的而非換取金錢等。而贊成者則認為性交易是個人的生存權與自由權展現、性對人類有多重意義、很多勞動樣態都涉及剝削、性工作一樣是身體勞動、剝削與汙名來自於入罪化性工作等。
特別的是,不論反對或贊成,這些觀點的支持者都顯出是特定的「社會正義」想像。然而在一些文化脈絡裡,把「用身體勞動來營生」這件事本身視為低道德之事,不只是性工作,甚至包含演員、歌手、舞者等;這關係到「階級」,需要辛勤工作才能維持生活本身就是低階級的展現。陳美華指出,人是道德性動物,待人接物時以社會期待的道德標準來理解自我、評價他人。
陳美華與夥伴的研究中,透過網路召募18位民眾、在地召募18位居民深入訪談,另有舉辦三場焦點團體,參與人數合計21位,年齡介於45歲至80歲。研究團隊訪談的對象包含性消費者、性工作者、周邊店家和居民。
關於與「性工作為鄰」的原因和心情,有些民眾表示自己定居長達50年、沒有搬走的理由;有些民眾則是因為經濟的考量、購屋的規劃而住在那裡。有曾在台北工作、後定居高雄的民眾認為生活確實不容易,理解性工作者處境;也有人認為性產業讓社區組成複雜、影響生活品質;有居民因為經常被誤認為性工作者而不堪其擾;也有聽聞性工作者的心酸故事後心生憐憫。
而關於「專區化」,有人認為集中管理讓性工作者和消費者物以類聚,區隔出「我們」和「他們」,或是設立專區能夠讓消費更透明、公道;但有人認為合法就不需要設專區,或是設專區化恐導致社區被貼標籤,會影響房價、使得居民遭遇貧窮汙名。事實上,透過這些訪談能發現居民的經濟條件、學識背景和生活經驗都是多元的。
問答時間,有聽眾請教興建初期定位為高級商辦或住宅大樓的空間,為何隨著變遷成為性產業集中區?陳美華表示具體原因需要更多研究,不過有可能是隨著大樓單位買賣、出租,使得空間使用者和用途趨於多元、嚴格管理較為困難。也有民眾請教社會學研究是否能真的避免道德評價?陳美華坦言,人類難以完全迴避主流社會附加的道德觀點,身為研究者的自己也經常透過與受訪者互動、接受其他人指教而意識到自己流露出的道德評價;若以「行為」與「證據」來討論,或許較能夠成為政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