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仍新】〈在彼旁榮光土地〉未來可見的榮耀

〈We Shall Reach The Summer Land〉

◎虛吾

那天禮拜結束後,我正要返家時,不意聽到一段竊竊私語,評論貼在辦公室的兩張書法。那是一位九旬有餘老弟兄的墨寶,抄寫的內容分別是主禱文和詩篇23篇。由於書法正中央畫了十字架,言者說:「看起來像是訃聞。」語氣竟帶著嫌棄。我不禁側目細看,經此一說,兩張書法的格式和訃聞確有幾分相似,想來他們如此排斥,和華人視喪事為禁忌不無關聯。

確實,生命的消逝讓人感到哀傷,但傳道者所言是客觀事實:「死是眾人的結局。」(傳道書7章2節)即或我們不願意,仍當正視人人終將離開世界的必然。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雖難免對死別感到哀戚,卻應該因著信上帝藉著聖經應許的永生,而有不同於世人的看法。被歸類在告別式詩歌的〈在彼旁榮光土地〉(We Shall Reach The Summer Land,《聖詩》1964年版),即在提醒我們這些在世寄居又仰望天上家鄉的蒙恩之人如何處世,以及如何看待生死。

這首詩歌由美國女詩人芬妮‧珍‧克羅斯比(Fanny Jane Crosby,1823~1915年)作詞,威廉‧霍華德‧唐恩(William Howard Doane,1832~1916年)作曲,其中提到「我歡喜各日進前」「我各日愈想愈愛」,扼要地表明這首詩歌不只針對人生的終點,更涵蓋人生的過程。基督徒的信仰生命要成熟、成聖,是一條漫長卻充滿恩典的路程。故此,主的羊跟隨牧人,乃是歡歡喜喜,而非憂憂愁愁;乃是受救主宏恩吸引,而非憑一己意志決定。「到彼時上天庭」是這條路的終點,那裡是「我靈魂的祖家」。

芬妮承認,我們這地上的帳棚有拆毀的時候,(哥林多後書5章1~4節),猶如星光黯淡。但「光的星雖然失去」,卻不過是暫時,因為「在彼位榮光發起」。寄居世上的日子裡,「雖絕望艱苦失志」,但等到基督榮耀顯現的時候,與基督同受苦的人「能復到大歡喜」,如彼得前書4章13節所言。

這首詩歌旋律誠然優美,但我們之所以肯定它,是因為它符合聖經的啟示。按著「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精神,我們本當以聖經作為認識福音的權威、盼望來生的依據,而非倚賴詩歌乃至其他教訓建立信仰及對上帝的認識。關於復活,雖然很多細節聖經沒有陳明,但是「在彼位天氣清彩,無煩惱無流眼淚」是確定的,不朽壞的、榮耀的、強壯的、靈性更是聖經言明的(哥林多前書15章42~53節)。是以,我們今時對深邃真理雖然諸多不明之處,但與同蒙選召、拯救的眾聖徒「再相見在天庭」是必然的結局,「到彼時將看真明」也是必然的前景。

〈在彼旁榮光土地〉

1.在彼旁榮光土地,我靈魂的祖家,
我歡喜各日進前,到彼時上天庭,
我各日愈想愈愛,到天父榮光所在,
在彼有親友聖使,為著我在等待。

2.愛的光大照顯明,在祖家彼一旁,
雖隔斷地上姻緣,會相接再結連,
光的星雖然失去,在彼位榮光發起,
雖絕望艱苦失志,能復到大歡喜。

3.在彼時父母子兒,可相見站在天,
眾親友兄弟姊妹,永遠住父的家,
在彼位天氣清彩,無煩惱無流眼淚,
到彼時將看真明,再相見在天庭。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