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聚珍140 感謝有您(下)

自1884年台灣第一間印刷所聚珍堂(今台灣教會公報社)創立,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創刊,公報社已走過140個寒暑。為支持文字事工,每年有400多位牧者四處奔忙,至各教會為公報社請安募款,爭取弟兄姊妹的支持。7月21日文字傳道奉獻主日來到,我們一起追尋他們的腳蹤,記念他們與公報社風雨同路,也回顧上帝一路帶領的恩典。

採訪◎洪敬慧

 溫柔女總裁◆Payuan(排灣)中會總幹事 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 

為福音與文化熱情書寫

她每日一早就進Payuan(排灣)中會宣教中心的辦公室預備會議,即便行程繁忙,臉上總是笑容洋溢,耐心地處理事務──她是牧師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目前擔任Payuan中會總幹事,是一位溫柔的「女總裁」。

因為看重文化傳承與文字事奉,Ljegean Tudalimaw時常為台灣教會公報社至各教會請安。而她之所以看重文字事工,與她排灣族人的身分息息相關。「文字對我們原住民族很重要。」她說,舉西拉雅族為例,在西拉雅族語言瀕臨消失的今天,當西拉雅族人想復振自身文化時,竟然需要仰賴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為他們翻譯的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她點出個中關鍵:「聖經翻譯包含了上帝的話與文化。」

事實上,各族群可能都有類似的處境,不只原住民的文化隨著語言消失而沒落,漢人使用的白話字也不斷式微。Ljegean Tudalimaw看在眼裡,不由得越發專注福音與文化的使命。

Ljegean Tudalimaw平時就愛看小說,也喜歡書寫、記錄,出於對傳揚福音與文化的熱忱,她將文字事工視為自己的負擔,除了受派至各教會分享文字事工,更和一群牧者共同為《新眼光讀經》撰寫靈修文章。對她而言,書寫靈修文章,不只可以分享對聖經的認識,當她至各教會為文字傳道奉獻主日請安報告時,也讓人見證一個文字工作者的服事。

平時就勤於寫文章整理對聖經、自己、時事的看法,努力產出好的論述,所以「文字事工」其實是Ljegean Tudalimaw平凡的日常。當她至教會講道時,除了讓眾人親眼看見寫手,也讓眾人檢視她的事奉成果,「如果覺得我說得還行,你可以用看看《新眼光讀經》。」她雀躍地說,多了寫手身分後,為文字事工請安募款時感受更深刻。她十分希望,努力產出的靈修材料能更廣為人知,並對信徒有益。

身為排灣族人,Ljegean Tudalimaw自然未曾受派至需要以台語講道的教會,倒是曾受派到外教派教會請安募款。2022年,Ljegean Tudalimaw前往潮州聖教會分享,就是公報社罕見地觸及外教派的機會,對她來說也是新奇的經驗。她表示,當時帶著熟悉的請安內容,去到陌生的教會講道時,因為環境、氛圍不同而有另一番感受。相較於長老教會偏高派的禮拜,「外教派有時候連講台都沒有,不能擋住身體,敬拜也很自由!」Ljegean Tudalimaw興奮地說著她的觀察。雖然如此,外教派對《耕心》及《台灣教會公報》的反應都很正面。

由於時代變遷,文字可透過不同媒體傳播,Ljegean Tudalimaw說,她講道時會提醒弟兄姊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文字經科技傳輸後影響力倍增,「必須留意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身分,與說出去的話是否相稱。」她曾看過弟兄姊妹在社群媒體一味發表不滿言論,因此希望傳播科技時代的基督徒常常反思,「不是不能抒發心情,不過當沒有產生正面效應,甚至遭人截圖、廣傳,是否能成為好的見證?」

源於對文字的熱情與對文化的熱愛,Ljegean Tudalimaw在預備文字事工的請安募款信息時,總是會延伸到文化與多媒體等相關議題,希望能面面俱到,好讓分享更加深刻。對於其間花費的心力,她爽快地說:「站在台上講道、分享,是牧師的責任。」平時沒有牧會,禮拜日相對自由,所以她非常樂意為機構服事。而至各地教會分享,更不只是她單向給予,「我也學到很多啊!」她笑著說。

 熱心客服人員◆台南中會十二石教會牧師劉立仁 

找到聖徒相通的證據

透過《台灣教會公報》,〈使徒信經〉所說的「聖徒的相通」實現了。「現今的信徒,竟可以與不同時空的信徒,像是巴克禮,參與同一項文字事工!」近年研究歷史的台南中會十二石教會牧師劉立仁讚嘆地說。

劉立仁說,若論《教會公報》對聖徒相通的當代意義,也許只是了解各地教會的訊息,但是隨著時間累積下來,就會變成古今聖徒相通的管道。他就經常翻開古早時期的報紙,穿梭於不同時代的文字之間,體驗與眾聖徒相通的美好。

因著對歷史的熱愛,劉立仁特別深切體悟台灣教會公報社140年來連結過往與現在的意義。他因為研究《聖詩》及教會歷史,常常需要調閱老報紙,尤其是早期以白話字書寫的文獻。他看到有些信仰及社會議題,即便經過時代變遷,至今仍舊沒有答案。他也看到以前牧者的神學論述,因而有一番學習和反省。諸此種種,都讓他不由得讚道《教會公報》真是寶藏!在他眼中,這份報紙不只承載信徒的見證及土地的歷史,「更是將上帝對台灣人的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

劉立仁不斷累積對《教會公報》的認識,卻不只埋首於歷史研究。「做研究就是要讓人發現,平時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有其寶貴價值。」他說,因著這樣的理念,他自2017年起開始為公報社至各教會請安募款,將研究的內容融入他的講道。其中一個具體做法是,每當受派到某間教會請安募款時,他會先找找這間教會在《教會公報》上刊登過的報導,並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待講道時,他再分享給教會,「這方法很直接、簡單,瞬間拉近《教會公報》與會友的距離。」

某次劉立仁與南中南門教會幾個年長會友聊天,眾人對於過往某位牧師何時就任各執一詞,劉立仁就翻閱老報紙,找出在1952年以白話字刊登在《教會公報》的消息,請安募款時與會友重溫當年歷史。另一次去南中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講道,他特地找到教會先前兒童主日學多達300個學生的報導,讓會友驚嘆不已。

「《教會公報》就像瓦器,可以從中挖出許多寶貝!」劉立仁帶興奮地說,或許每個禮拜翻閱時不覺得特別,但能累積一百多年,都是上帝的恩典。

然而,有沒有可能拜訪的教會與《教會報紙》沒有太多連結呢?劉立仁說,《教會公報》的資產如此豐富,必然可以找出讓會友產生共鳴的歷史片段。與此同時,可以挖出某個值得記念的歷史片段,也讓劉立仁感覺為《教會公報》請安募款特別有意義,「這就是我去教會募款的絕招。」這樣的意義,讓他全力支持公報社,不論受派去的教會距離多遙遠,他都勇往直前,因而被公報社同工認為有如熱心的客服人員,有求必應。

其實,劉立仁並非一開始就如魚得水,甚至也曾非常抗拒,「我很不會跟別人伸手要錢啊!」對當時的他而言,募款等於向人要錢,而他實在毫無頭緒。曾有前輩教他,收奉獻時,請會友把錢包打開,拿出最大的一張就對了。雖然有趣,但劉立仁覺得對他來說過於勉強。後來,他自己摸索出另一個目標:只要今年這間教會有比去年多奉獻100元就好!因為公報社都會告訴他該教會往年奉獻的數字,於是他開始在台上鼓勵會眾,今年只要多100元就好。看似卑微的請求,反而奏效!他笑稱,也許因為沒有壓力,反而比較拿得出手。

這當中,劉立仁也調整心態,不再對募款感到為難,「畢竟我不是討錢給自己買車買房,而是邀請大家參與上帝事工,為何不能大膽一點?」他說,這其實也是上帝給他的操練。

七年下來,劉立仁因著為公報社請安募款,足跡已遍及台北、彰化、屏東各縣市,有時甚至攜家帶眷同行,就像去旅行。他曾因為去教會連講三堂,講到沒聲音,也曾目睹許多牧長年事已高,仍為請安募款奔波勞累,「我算年輕,體力尚可,可以幫忙就儘量幫忙。」

劉立仁表示,他非常樂意邀請人一起參與這跨越時空、與歷代聖徒相通的文字事工。對教會而言,需要時間建立觀念,思想若不是出於上帝的邀請,現代聖徒如何能夠有份於已持續140年的事工?這當中劉立仁已得到一些美好的回應,譬如有長老在禮拜後上前向他道謝,感謝讓他們透過奉獻參與文字事工。

從毫無頭緒到義不容辭,劉立仁的歷史研究已與請安募款相輔相成。他持續以早期的《教會公報》為研究文本,攻讀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班,熱誠地與歷史互動,渴望藉此喚醒教會,一同藉由歷世歷代存留下來的文字,體驗與眾聖徒的團契。


相片提供/Ljegean Tudalimaw、劉立仁、本報資料相片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聚珍140 感謝有您(上)

廣告/百節金句抄寫活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