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Payuan(排灣)中會傳道部舉辦長執訓練會,屏北場於7月13日在Tjavadran(達瓦蘭)教會登場。在部長Aravas Talalang(李耀光)牧師主禮開會禮拜後,分別有三場專講:Payuan中會青年幹事Cemedas Djaljapayan(唐瑀穠)傳道師談「青年事工概況」、德國巴登福音教會牧師賴信道(Stephen Lakkis)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德國現況反思台灣宣教」,和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禮拜與音樂委員會主委Dongi Kacaw(葉燕妮)牧師娘談「教會禮拜與音樂事工面面觀」,最後為綜合座談。
現於巴登福音教會福茲海姆地區服事的賴信道,過去曾於台灣宣教,在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任教,也擔任七星中會雙連教會英語牧區的主日講道;本次除了專講,另代表巴登福音教會請安。

賴信道在專講中強調,沒有一個國家的教會是完美的,每個國家的教會都有他們的困難;他分享德國教會的處境,邀請與會者們和台灣的現況對照思考。賴信道指出,有些人認為德國教會面臨挑戰是因為歐洲讓太多非基督徒移民進入、有些人認為教會不夠保守、不夠敬虔而導致這個結果、有人認為因為現代化讓人們自然放棄宗教信仰,但這些看法都不全然正確,因為「困難很複雜」,所以「沒有簡單的答案」。
德國教會的具體問題包含教會信徒、尤其青年持續減少。目前德國約有26%天主教徒、24%基督徒、3%其他基督教派信徒,相較於過去確實有所減少;德國人確實讓孩子受洗、支持教會經濟、認同基督信仰,但未必與教會「有關係」。例如有些慕道友對教會感興趣,但因為不想奉獻而不願意成為會友(德國教會有課稅制度);有些信徒樂意奉獻,但不想要到教會禮拜。

第二個問題是服事同工的減少;德國社會與經濟壓力,讓人們不太有時間和意願到教會事奉。不只是教會,所有機構的志工人數都下降。第三個問題是教會經濟持續下滑,目前約減少三成;德國教會有課稅制度,正式會友需給付所得稅的8%給所屬教會。然而這數十年來,德國政府收取更多名目的稅,但教會的稅維持現狀;教會課稅制度並不受到歡迎。
第四個問題是神學生和傳道人減少;上個世代的牧者要退休,而年輕世代或許對神學感興趣,但教會工作繁重讓他們望而卻步。第五個問題是組織思考要縮編或再造;過去一座城市裡教會、社福中心的比例過高、堪比便利商店,信徒分散、偏好選擇離自己住家最近的地方聚會;而如今因為人數減少,或許有機會讓資源更有效集中、分配與運作。

德國教會還面對一些難以直接評價好壞的處境。例如社福機構的福音屬性;這些資深且專業的機構是教會經管,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層關係;若是人們不願意為教會奉獻,這些機構營運也會遇到困難。且當機構承接社會服事,教會和會友也要思考自己該投入的社會服事又會是什麼?
另一個是很多德國人進入教會是因為「音樂」;德國教會有悠久的音樂傳統,然而這又如何與基督信仰結合?對基督徒而言是好聽的音樂,但該如何進一步去引導非基督徒們感受到耶穌的愛?
針對以現代化、不敬虔來解釋教會困境的論述,賴信道提醒,更需要重視的應是「個人主義」興起與影響。個人主義者重視個人的靈性滿足,不需要信仰的團契生活;然而聖經是為信仰團體而撰寫、不是為個人,基督信仰不是聚焦「只愛自己」或「只愛上帝」,而是「對鄰舍的愛」。

賴信道說明,教會的四個特徵是「講道、禮拜、團契、實踐」,因為基督徒受呼召不是為了固守教會組織和機構,而是為了「轉化」;從個人的靈命、上帝國的落實,到世界成為新天新地。他強調,「基督徒」的身分和意義,是透過「愛鄰舍」來彰顯,就像約翰福音13章34節的記載,「耶穌沒有命令我們愛他、而是彼此相愛。」比起探討「教會如何存在」,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記得「教會為何存在」。(攝影/林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