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當美國槍聲響起

幾聲槍響劃過天際,美國總統參選人川普在賓州遇刺,震驚全世界。事發時,曾獲得普立茲獎的美聯社攝影記者伍奇一個箭步上前,拍下以美國國旗為背景的照片,畫面中川普臉頰掛著血跡,被特勤維安人員以肉身包圍,仍握拳振臂高呼「奮戰!」讓歷史的瞬間變成永恆。

經調查,年輕的槍手極有可能是單獨犯案的孤狼。事實上,民主政治的初衷,就是要用選票來取代子彈,在政治權力遞嬗的過程中,不再需要流血暴力爭奪。因此,任何試圖讓子彈取代選票的作為,對成熟的民主國家都是重大傷害,若真的刺殺成功,美國恐陷入更大的動盪。

自從中華民國蔣政權被聯合國驅逐以後,在其治下的台灣成為亞細亞的孤兒,美國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台灣的未來,本屆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自然是眾人關注焦點。拜登雖是現任總統,熟稔外交事務且多次明確表態支持台灣,卻因在辯論中露出反應遲緩的老態而屈居劣勢。

川普所代表的,則是無法預測的變化,包括其前總統任內一舉扭轉印太格局,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然而他對既有法制規則的漠視則讓人擔憂,至今仍有訴訟在進行中。評論者普遍認為,這次的事件突顯出川普的英雄形象,且事發前川普早在各個搖擺州的民調中領先拜登,美國總統幾乎已是他的囊中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在1971年蔣政權被逐出聯合過後發表〈國是聲明〉、1975年國民黨政府大舉搜查沒收母語聖經時發表〈我們的呼籲〉、1977年美中建交後發表〈人權宣言〉疾呼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這三大宣言表達了教會不該是政治絕緣體,而是在每一個艱難處境中,都應該與這片土地站在一起。

在文字事工主日,回顧這些宣言格外激勵人心,因為文字所記錄下來的,不單是歷史的過去式,更是活生生的見證。我們堅定相信,無論世局如何變化,上主必定會繼續看顧賜福台灣。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