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傳承百年為台灣人發聲

自1884年台灣第一間印刷所聚珍堂(今台灣教會公報社)創立,1885年《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創刊,公報社已走過140個寒暑。百年累積的資產,在網路世代是否有什麼無何取代的優勢?如何創新?我們邀請兩位出版人一起來思考。


社群時代ê台語文運動kap《台灣教會公報》ê運用 用台語講趣味ê、重要ê、唌人ê代誌

◉鄭清鴻(前衛出版社主編)

台語文運動ê光明kap暗影

2019年1月,《國家語言發展法》(下稱《語發法》)公布實施;仝年7月,「公視台語台」佇民間34个重要團體徛名鼓吹、官民合作之下總算開台;紲落來《語發法》修正,自111學年度開始,中小學將本土語列做必修課程。這幾件代誌,通講是這幾冬台灣戰後台語文運動ê重要成果。

對文化內容、時行現象ê整體來看,2020年《悲慘世界》以及《小王子》台語版ê出版,重閣引𤆬一波世界經典台譯ê潮流,到目今是年年攏有作品。其他親像流行音樂、戲劇、漫畫、電動、桌奕、台語家庭 kap網衝(bāng-tshìng,網紅)自媒體……品質、數量逐年提升,短短10冬就行來到無仝ê坎站。

不而過,這款光景背後所對應ê,嘛是台語加速流失ê現實kap危機意識。根據最近公視台語台ê報導,毋但三代之間使用台語ê比例減六成,中小學將本土語列做必修課程了後,學生無認同本土語課程ê比例竟然有43.5%。其中,有kap升學考試計分無關ê「實用」迷障,以及新聞媒體磕袂著就提本土語文來弄笑詼,種種國語政策譬相、歧視本土語文ê落伍觀念,也猶袂斷根。濟濟台灣人對台灣ê語言文化歷史無認捌,尤其欠缺對本土語言文化ê認同——這是欠缺「語言文化ê轉型正義」所致。這款情形下,欲透過學校教育挽救本土語文,效果誠實有限。

另外是像頭先所講,佇目前ê「社群時代」當中,所有ê內容、資訊傳播更加注重分眾、小眾ê網路經營。台語文運動現階段所面對ê兩項挑戰是「資訊傳播ê社群生態」kap「語言文化ê轉型正義」,我認為《台灣教會公報》ê歷史kap存在,會通提供咱重要ê資源kap思考。

《台灣教會公報》多次報導、關心社會議題。(相片提供/經濟民主連合)

▶ 社群傳播:《教會公報》資料庫轉譯運用

若講著台灣文學、台語文學史,咱一定會提起《教會公報》ê前身,也就是巴克禮牧師1885年所創辦發行ê台灣頭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雖然中間改名幾若擺、停刊兩回,受政府禁用全台語白話字,改華語漢字出刊,總是閣活而且堅持到今,繼續關心台語爸母話。《教會公報》除了有紙本全覽kap2008至2023年合刊êPDF檔以外,猶有由李勤岸教授主持ê數位化成果「台灣白話字文獻館」、台灣文學館線頂資料平台「台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等等ê資源,也有《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kap《台語現代散文選》ê選文經典,以漢羅轉寫,予當代讀者通好倚近白話字文學kap歷史。

這140冬ê粒積,除了宗教性ê內容以外,其實猶有濟濟趣味ê、實用ê、生活ê、專門ê書寫kap語料值得開發。比論講,台灣目前有登記養飼ê貓仔、狗仔數量已經超過紅嬰仔人口,若按呢,一百外冬前ê台灣人興飼啥物動物?報紙頂有啥物相關ê討論?咱通揣著幾篇資料,「犬派」ê讀者會當推薦伊讀〈Káu ū tì-sek〉(狗有智識)這篇;飼爬蟲類ê讀者就通推薦伊讀〈Lūn Chôa〉(論蛇);毋管飼佗一種,逐家攏著看〈Pó-sio̍h Cheng-siⁿ〉(保惜精牲),愛有珍惜萬物性命ê觀念。猶毋過,千萬毋通叫人看〈Chióng-lē ióng Thò͘〉(獎勵養兔),這篇教人飼兔仔來食,雖罔是戰爭時代食食欠缺ê背景,兔仔ê主人看著嘛會傷心。

以上舉例,就是設定一个議題kap對象,抑是順趁時勢,對報紙資料庫揣出互相對應ê內容來組織,以文、圖、聲音來表現,用對方關心、聽有、聽會入ê表達方式來放送──推廣台語,實際上是用台語講趣味 ê、重要ê、唌人ê、相關ê代誌,透過創意聯想再運用,達到社群對話、行銷推廣ê入世效果。《教會公報》這个百外冬ê文學kap語言ê寶庫,確實值得咱來深掘。

《台灣教會公報》多次報導、關心社會議題。(相片提供/台灣教會公報社資料照片,攝影/邱國榮)

▶ 轉型正義:不義語文政策ê見證者

話講翻頭,就算台灣ê語言政策、教育體制有欲挽救本土語文ê形,台灣社會ê底蒂,大部分猶是威權時代國語政策歧視本土語文ê勢。

因為對台灣語言文化歷史ê演變無理解,社會大眾並無智覺家己就是被剝奪權利kap能力ê「受害者」,兩、三代以華語做母語,早就kap家己ê爸母話斷離,實用主義至上ê迷信,予華語洗甲無是非,無要無緊。偏偏台灣ê轉型正義坎坎坷坷,無閒佇語言文化來出力,致使政策ê體無認同ê魂。咱逐擺開喙,攏袂輸咧問路,問一條走揣主體ê路。

若欲替台灣人ê傷痕揣一个記號、一項證據,我相信《教會公報》本身,就是台灣人被威權斷舌、台灣話被禁聲上好ê見證。《教會公報》若繼續講家己「跨語」ê故事kap身世,就是提醒每一代台灣人,咱毋是自來就講華語,咱捌經過這款不義ê語文政策,致使這馬濟濟人看無祖先寫ê白話字,聽無家己ê族語。

這个失語ê現實本身,毋但是歷史流血流滴ê譬相,更加是對台灣「多元」文化面腔來起憢疑。《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媒體kap台語現代化ê混沌初開,如今咱猶行佇語言kap認同ê混沌當中,向望《教會公報》對媒體ê角度,一直看顧台灣人斷舌ê疼,成做咱走揣記持kap語言ê路標,注入新ê活力kap創意,傳承台灣百年ê眾聲意志。

《台灣教會公報》多次報導、關心社會議題。(相片提供/台灣教會公報社資料照片,攝影/林宜瑩)

走向網路原住民的文字事工 想方設法使人們看見上帝的話

鄭君平(《新使者》雜誌執行主編)

沒人看紙本雜誌?

每年7月文字傳道奉獻主日,我有機會代表台灣教會公報社前往各教會請安、講道時,總不忘提醒:為大專學生和青年發行的《新使者》雜誌,也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文字事工!即使《新使者》2023年剛跨過一甲子,比起《台灣教會公報》,我們只能算是「後生晚輩」,但同為文字宣教夥伴,我想從《新使者》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談起,也與今日仍堅守文字事工崗位的同工互勉。

回首20年前,我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受派到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並以大專工作者身分加入《新使者》的服事。喜愛閱讀且對文字事工有興趣的我,能從讀者「升格」為編輯委員,參與雜誌內容規劃,更是令人躍躍欲試。但2023年,當我正式接任執行主編,不少大專同工或教會牧長卻不約而同告訴我:「現在沒人在看紙本雜誌啦!」「你們有出電子書嗎?」「《新使者》字太多、內容太難,學生不會想看……。」即便大家都肯定文字事工的價值與重要性,文字工作者仍無法回避此世代的靈魂拷問──文字事工還值得做嗎?若不願棄守,未來又該如何向前走?

是資產還是包袱?

19世紀末,在台灣資訊和資源仍相對匱乏的年代,《教會公報》早已用白話字向台灣人介紹西方文明與科學新知,傳播基督福音之餘,更成為台灣現代化的推手。140年來,無論時事新聞、教會消息或文藝創作、見證故事,《教會公報》為台灣社會累積無數珍貴的資產,成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史料。《新使者》雖然起步較晚,但經歷《使者》及《使者新刊》,至今也有60年。這期間,《新使者》不僅同步見證台灣民主運動的進展,透過每期不同的專題,也引領大專學生、教會青年以基督信仰反思社會變遷過程中的種種新興議題,並促使教會與社會知識分子對話,是以《新使者》即便不是學術期刊,仍深受學界重視。

《新使者》自許要與時俱進,藉由報導介紹新知或探討熱議的社會現象,而嘗試以基督信仰批判、反思時,便不免觸及「立場」這條敏感神經。《教會公報》和《新使者》都是長老教會旗下的媒體,自然有其立場。只是,長老教會本身就是多元的群體,教會內部對許多議題也有各樣的意見,因此即使我們勇於處理爭議,也時常落得兩邊不討好。此外,當我們回頭檢視自己,不惜自揭瘡疤、家醜外揚,進而批判長老教會內部的問題,又能寫到什麼程度?凡此種種,都是很現實的包袱。尤有甚者,因報導或文章論述不見容於某些讀者的立場,被威脅不再奉獻、支持文字事工,個中掙扎更是令人痛心且遺憾。

《台灣教會公報》報導普世交流事工,圖為今年度「我愛台灣宣教營」過程。(相片提供/台灣教會公報社資料照片,攝影/林宜瑩)

文字載體的轉型

遙想當年,我一個下港囡仔初次北漂生活,雖不適應,卻也什麼都覺得新鮮。那時坐在捷運或公車上,乘客若不是假寐小憩,大多手持報紙、雜誌閱讀。但社會變化快得讓人猝不及防,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愈來愈快的網速,如今無論何時何地,幾乎人人都在滑手機上網、玩手遊、追劇、聽Podcast、看短影音……。而我們的文字事工還來不及乘上多媒體的風,洶湧的AI(人工智慧)浪潮已經來到腳邊。網路多媒體、電子書大行其道之際,紙本刊物還有未來嗎?

從銘刻、手抄到印刷,經歷木、石、竹簡、羊皮卷到紙張,數千年來,人們用不同的媒介記錄和傳遞文字。今日,文字化作電子訊號呈現在網頁上,甚至轉成影音、AI圖片,但這一切的根基仍是文字。確實,紙本形式的出版在可預見的將來還不至於完全消失,但免不了急速衰退。對讀者而言,紙本書籍與刊物也許收藏價值會大過原本承載知識的目的,但文字蘊含的意義會尋求新的載體持續傳遞下去,滋養未來的世世代代。

上帝的話永遠立定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唯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以賽亞書40章8節)文字事工的基礎,即是用文字作載體,向世人傳揚上帝的話。而上帝的話之所以能永遠立定,是因為各個時代上帝的子民透過詮釋聖經、反思信仰、記錄見證,使不同處境的人們都能聽見上帝的應許。因此,文字事工的任務是要想方設法,使今日及下個世代的人們,都能聽見上帝透過文字向他們說話。

因應時代趨勢,也受《教會公報》啟發,縱然《新使者》目前仍須訂閱,但我們早已將雜誌內容全文放到網站,提供讀者免費且便利的閱讀模式,也方便社群網站和通訊軟體轉傳,讓更多人從《新使者》的文章獲益。再者,我們積極思考將文字轉化為影像和聲音,讓生為「網路原住民」的下個世代,能在多媒體的未來世界繼續藉由文字領受上帝賜福。

上帝保守《教會公報》和《新使者》走過許多磨難的歲月,同時我們也經歷豐盛的恩典。面對當前多元而紛亂的世界,願上帝使我們都能站穩信仰立場,有勇氣如先知般宣告上帝的旨意。對於不同的想法、意見,我們也能成為平台,與讀者一起反思、學習。願真理的靈繼續帶領文字事工,在每個時代為主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