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台北報導】《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作者曹銘宗應台北中會李春生紀念教會邀請,於7月27日分享其創作歷程。曹銘宗闡述了如何將17世紀荷蘭、西班牙在北台灣的宣教歷史,結合基隆(雞籠)和平島的地理環境,創作出一部融合史實與愛情的小說,還引起讀者的廣泛迴響。

居住在基隆中正區大沙灣的曹銘宗表示,因鄰近和平島,從小就對當地的鄉里野史耳熟能詳。他深入研究了荷蘭、西班牙17世紀在和平島、淡水、台南等地的宣教史,於2014年開始構思小說故事。曹銘宗強調,他的歷史小說遵循曹永和《台灣島史》的史觀,跳脫政治和國家框架,將台灣置於世界座標上,呈現台灣從史前以來所有族群與這片土地互動的歷史。
根據曹銘宗蒐集的資料,15世紀就有原住民馬賽人(Basai)居住在雞籠Tuman(現今基隆和平島),而馬賽人生活在史前考古屬北台灣鐵器時代,相當於新北八里發現的「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在淡水、雞籠、貢寮、甚至擴及到台灣東海岸,以農作、畜牧、漁獵為生;也因和平島的形狀像「雞籠」而命名;事實上,早在14世紀大明時期就有琉球朝貢,15、16世紀中國福建、琉球、日本商船往來熱絡,和平島成為航海指標及貿易轉運站。
曹銘宗說,之所以稱為「艾爾摩莎」,是因西班牙的Hermosa發音,與荷蘭的Formosa其實都是指台灣。荷蘭在1624年於南台灣的大灣建立據點,西班牙在1626年於北台灣雞籠建立據點,直到1642年遭荷蘭人驅逐。他表示,從西班牙到台灣的航程需9個月到一年,通常每趟都有為名利(自利)的官員、軍人、商人,以及為信仰(利他)的傳教士。
在小說中,曹銘宗將男主角設定為西班牙人,女主角為台灣原住民,藉此展現17世紀西班牙在北台灣的宣教史。他以1626年5月12日西班牙抵達艾爾摩莎(福爾摩沙)雞籠和平島的史實為基礎,描繪西班牙青年士兵若望(西班牙語Juan)初登陸時,遇見頸掛白色貝飾、手捧百合的原住民小女孩雨蘭(馬賽語Ulan)的場景。曹銘宗運用天主教「聖母化身」的概念,讓若望將雨蘭視為「聖母瑪利亞的化身」,貫穿整部小說的神祕想像。

身為基督徒的曹銘宗表示,他希望讀者透過《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在追求真善美聖的愛情故事中提升人生期許。他相信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同時,他也期望讀者能藉此歷史背景,反思荷蘭、西班牙以軍隊、貨物夾帶傳教士的宣教方式,以及後來馬偕博士隻身到北台灣宣教、初期遭遇羞辱和排擠的經歷。
曹銘宗鼓勵眾人深入了解17世紀西班牙人如何在和平島建立「諸聖教堂」的史實,並建議讀者實地參訪和平島的相關遺跡,以更深入理解這段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