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原創音樂劇《唱吧!唱吧!》再開演 增加台語與青春元素

(相片提供/星星戲樂)

【林婉婷屏東報導】去年11月首演、由屏東在地藝文團隊「星星戲樂」推出的原創音樂劇《唱吧!唱吧!》,即將在今年9月8日於屏東演藝廳再演。這次是由年輕世代團隊主導、主演的「青春搖擺版」,並且獲得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有八成台詞為台語發音;歡迎曾經觀劇的舊朋友、當時錯過的新朋友把握機會走進劇場。

延伸閱讀:《唱吧!唱吧!》音樂劇 展現屏東在地創作能量

《唱吧!唱吧!》以真實人物、已故的基督徒音樂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李茂松老師的生命故事為藍本,並透過個體生命的歷程,讓觀眾得以一窺台灣社會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變遷與當中的重大事件。「青春搖擺版」製作與演出陣容與去年相同,導演改由23歲、大學主修廣播電視編導的施曼妮擔任,男主角為取得英國皇家音樂院藝術家文憑與碩士文憑的跨域青年鋼琴家賴致融,女主角為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聲樂組三年級、曾獲得第12屆「台灣小姐」選拔總決賽季軍的陳思宇。

第一次參演音樂劇的賴致融在7月26日受訪時表示,音樂劇的劇本分析,和古典音樂的讀本分析很類似;即演員對劇本的理解,與音樂家對樂譜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作曲家的編寫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演奏家要去理解、詮釋每個音符的動機與發展;他本身也很喜歡看戲,對表演藝術或影視戲劇都很感興趣,而這次參與《唱吧!唱吧!》也是得以實現「不一樣的夢」。

曾於星星戲樂上一部音樂劇《大同新村》特別演出的陳思宇,則談到那次經驗是首次接觸音樂劇演出,也是一次暖身,這次擔綱主演更有信心。她也提到劇團夥伴們在戲裡、戲外都很有人情味,彼此關係就像一家人,會互相照顧、學習。

本身主修古典聲樂的陳思宇說明,聲樂曲目多是歌劇,門檻較高並承襲古典唱法,而音樂劇較為大眾化,觀眾能夠更輕易感受與欣賞;《唱吧!唱吧!》的音樂風格本身也多元、流行、平易近人。但不論是音樂劇和歌劇,她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都是音樂家培育過程很重要的養分。另她也分享有觀察到平常講話風格會影響舞台表現,例如語速過快;這令她更相信藝術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相片提供/星星戲樂)

而施曼妮則在受訪介紹「青春搖擺版」的設計理念與戲劇亮點。「青春」是指導演與主演為年輕世代,而「搖擺」則是取自台語發音,展現出新版具有活力而張揚的風格。另本次除了去年原班人馬回歸,還有值得期待的新增曲目,還安排橋段讓賴致融盡情彈奏屏東演藝廳裡、全國第二大台的管風琴。

施曼妮指出,《唱吧!唱吧!》是具有代表性、象徵性的在地製作音樂劇,同名主題曲本身就包含許多屏東元素,喚起屏東人的共鳴,哪怕不是屏東人,也能從中感覺到「家鄉」的存在與力量。而另一首曲目〈星星在閃耀〉則是符合「星星戲樂」的創立精神,致力於製作雅俗共賞的戲劇節目,讓第一次進入劇場的人也不會感覺到壓力,「這是在地製作的重要指標。」

施曼妮點出,「星星戲樂」的目標是推出「定目劇」,目前所有音樂劇作品都是一場演出裡包含流行音樂、經典老歌、歌劇名曲等不同風格、語言的曲目,若再透過不同陣容、視覺風格的搭配,可以吸引更多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們前來欣賞;尤其是讓年輕人知道「屏東也有屬於自己的戲劇作品」。她亦歡迎對音樂與表演有興趣的年輕世代加入「星星戲樂」。

(相片提供/星星戲樂)

《唱吧!唱吧!》編劇施百俊則表示,該劇本來就有不少台語段落,改編後再增加至八成;字幕則是台語、華語雙語呈現。特別的是,劇中有一場是「五燈獎」,本身是國語節目,在這次劇中不但改編為台語版,更藉由角色之口宣傳「台語主流化」。

他也提醒,語言是流變的,確實有些外來語彙、例如音樂術語難以找到對應的台語,他個人認為不需要勉強翻譯,尤其還要考量觀眾理解,語言使用上應取得平衡。另現在年輕世代的台語能力多是「聽得懂、講不順」,這次讓年輕演員主演,也是讓他們練習並養成傳承本土語言的意識。

「星星戲樂」執行長、《唱吧!唱吧!》製作人李欣蓉分享自己看待「青春搖擺版」的想法,強調每個世代有其詮釋歷史事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世代知道這些台灣故事,尤其是發生在他們出生以前的事件;也正因為有過去人們的努力,讓現在人們享有這樣的生活。她認為知識性「知道」歷史是一回事,但透過戲劇等方式「參與」能促進真正理解。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