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讀經帶來改變

宗教改革50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全球各地陸續展開,馬丁路德1517年10月31日於威登堡諸聖堂門前貼上《九十五條論綱》,《九十五條論綱》正式名稱為《關於贖罪券意義與效果之見解》,這是篇公開辯論的題綱,希望無法參加口頭辯論者能以書面提出看法。基督新教,就是從對抗聖經單一獨斷解釋、進行神學辯論、邀請不同意見參與所開始的。

宗教改革成功的背後有許多因素,包括聖經翻譯與印刷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自研讀聖經;重視教育、思考、研究的人文主義思潮讓人們讀經時懂得質疑權威解釋;教會的腐敗則讓有識之士對神職人員不滿。500週年除了各基督教會同慶之外,甚至連天主教教宗也在去年參加了瑞典的聯合慶典,並認同宗教改革促進了聖經在教會中的角色。

許多教會甚至社會的改革均是從讀經開始,藉由研讀聖經發現新的亮光,明白上主對我們在今時今地的呼召。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如此、南美解放神學、韓國民眾神學、台灣自決神學等等,都是一種尋找基督徒在特定時空下,如何跟隨基督腳步的嘗試。從東德萊比錫開始的蠟燭政變,更是影響德國統一甚至全球局勢的一場讀經運動。

努力往往也需要對抗阻力。正是因為努力讀經,才使得500年前的神父有勇氣面對教廷專斷又偏差的神學。馬丁路德作為一個「滋事青年」,受到許多教廷的壓力,試圖「導正」他的立場,不斷施壓的結果,反倒使得馬丁路德進一步與羅馬教會分道揚鑣,促進新教的誕生。

重談歷史看似老調,卻也讓人感慨。今日教會鼓吹年輕人勤讀聖經,卻很難接受「滋事青年」提出不同看法。多數查經班雖容許提問,但已準備好一套不能質疑的答案。馬丁路德要是在今日,教會是否也像教廷一樣難以回應,甚至施壓,最後決裂呢?

改革宗教會喜歡稱許自己為「改革中」的教會,持續改革不是為改變而改變,只是不斷讓信仰回歸聖經,因為人的有限,總是隨著傳統而僵固,所以需要不斷更新。教會是否留有改革的空間,讓年輕、願意讀經的一輩,有機會向我們挑戰?願我們將「馬丁路德」留在教會裡,好邁向下個500年。

所幸,總會、中會與教會都有各種查經班,我們應更看重這些活動,並包容向牧長討教的「滋事青年」。也許有些問題長輩一時半刻難以回答,但請珍惜這樣的機會,讓不同世代一同在聖經中尋找上主的新意,這也許是聖神的帶領,一個改變的開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1. 1981年,南非的行政首府普力托利亞,一個矮小的黑人教士無畏地向面前五位狀貌威嚴的白人說,「你們白人將聖經帶給我們;現在我們黑人要認真地看待它。我要告訴你們:種族隔離政策,不論你們怎麼稱呼它,都是邪惡的、反基督的、反聖經的。如果有人說我錯了,那我只好燒掉聖經,不再做基督徒。」南非政府派遣這五位白人來調查「教會聯合會」的財務狀況。該會一向反對種族隔離體制,南非政府想用財務缺失的手段來抹黑它的形象。這位年輕黑人教士就是屠圖(Desmond Mpilo Tutu),當時他是教會聯合會的秘書長,但尚未成為主教。
    這群黑人通過查經班,明白種族隔離政策的荒謬、不義,進而開啟南非的改革運動。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