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思想│心靈願意,肉體卻軟弱

【第5週】馬太福音26章41節

Photo credit: Paula Zurimendi/ CC BY-NC-ND

◎丁書奇

福音是一場宇宙間的宮廷大戲,為除掉那位真正的王子,這個世界不惜「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伯利恆城裡,凡兩歲以內的男孩,都殺盡了。然後,鏡頭一轉,30年後,王子卓立不群,宣告「天國近了,你們當悔改」,這世界仇恨天國,怎能允許天國的王子涉足呢?

於是,殺機四起。

你看,剛開始是「文鬥」,知識分子、宗教界人士公開向王子挑釁,激辯神國之道;然後,是施行陰謀詭計,叛徒出現,導致劇情急轉直下,王子被親信出賣,成了階下囚;接著,是「武鬥」,錄口供、精神羞辱、嚴刑拷打、批鬥遊街。最終,救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宛如被宰的羔羊,鮮血淋漓。

人間慘劇,到此劇終即可。

然而,福音這場大戲卻是超然的,好戲才剛剛開始。真正是好戲在後面,也在中間——死去的耶穌基督,復活了。

然而,福音這場大戲卻是超然的,好戲才剛剛開始。真正是好戲在後面,也在中間——死去的耶穌基督,復活了。經上記著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哥林多前書15章14、20~22節)

既然死人會復活,那我們為什麼還懼怕死呢?因為我們不信,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

「軟弱」是一個曖昧的詞,我們有時候用「軟弱」這個詞,就好像是說「人無完人」一樣,充滿道德主義色彩。一個人經常沉浸於自己的軟弱,容易沖淡福音的尖銳性,導致浩蕩的恩典越來越廉價、輕薄。久而久之,軟弱會發酵生長,成為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人若不憎惡罪,就會體貼自己的軟弱,可憐自己的軟弱,最終在自己的軟弱裡收放自如、長袖善舞。

電影《沉默》裡的吉次郎,便是這般軟弱的人。

他的家人們因「不願踩聖像,不肯棄信仰」被活活燒死,而吉次郎卻因軟弱的緣故,保全了性命。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三番五次的軟弱,三番五次的叛教,踩聖像、向十字架吐唾沫、罵「馬利亞是婊子」、出賣神父,其他基督徒不敢做的,吉次郎總是能做得到。

對吉次郎來說,似乎只要可以活命,他可以一生都生活在「叛教──懺悔」的迴圈中。

在吉次郎身上,福音的大能好像失去了果效,甚至變成一種可疑的、糟糕的、詭辯的道德倫理,容易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基督教信仰只會更加縱容這種更高明、更隱蔽的偽君子。

你看,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裝對基督忠心,尊祂為主為王,主內彼此相愛;一旦黑雲壓城城欲摧,就原形畢露,背叛基督,出賣家人。更詭異的是,等風聲一過,這人只需要幾句告解,就可以得到寬恕和赦免。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嗎?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