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8月17日,壽山中會仁武教會邀請作家劉清彥專講,兩場講題分別為「培養孩子的思考力:蘇格拉底對話模式的閱讀」和「培養孩子的信仰力:圖畫書中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劉清彥開宗明義談到為何「思考」很重要?事實上,目前的教育也都著重在讓孩子閱讀、思考,那些出於自己的想法,才是他們帶得走的能力;然而教會裡習慣聽牧者講道、不習慣去思考與提問。若大人也習慣這樣去設計主日學,只是單純講述聖經和道理,孩子久了會覺得無聊、開始不專心;而思考,讓孩子能夠參與,因而覺得有趣。
「思考的起點是觀察。」劉清彥特別帶領眾人閱讀繪本《綠蜥蜴和紅方塊》、純圖像的童話故事「小紅帽」和繪本《我的老師是怪獸》,聚焦在圖像的顏色、構圖、形狀、排列如何影響閱讀感受。他尤其花不少時間帶領眾人觀察封面,並提醒通常封面就有許多可以與孩子們討論的細節。
針對「蘇格拉底對話模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不是別人傳授,於是他會以假裝無知的方式,來促使人們以本身知識、問答來逐步釐清概念,建構思想系統。劉清彥也介紹另一種可用於解讀圖像的模式「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並以繪本《我說話像河流》帶領眾人感受細膩的圖像如何呈現一名口吃者的內在掙扎與自我接納。
劉清彥提醒,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會有「框架」;不斷問「為什麼」、更聚焦問題、換位思考,這些都是打破框架的方式。在透過導讀繪本《誰最聰明?》重申思考的重要後,他於下午進一步分享如何以這樣的方式帶領孩子們談信仰。

劉清彥談到,美國有學者發現,當代主日學的困境在於以越來越世俗化的角度詮釋聖經、強調聖經無誤性的教導越來越少、忽略兒童對真理的認知與思考能力、欠缺信仰生活化的連結等。他呼籲要成孩子們在信仰上的重要他人,不是單純直接教導真理,而是引領他們發現真理;事實上,聖經裡也能看見耶穌親身示範,透過當時人們熟悉的故事元素、以一則又一則的「比喻」讓他們認識真理。
他以摩拉維亞主教康米紐斯編寫、於1658年出版、世界公認最早為孩子們創作且用以理解信仰的圖文書籍《世界圖繪》為例,指出主日學老師們也可以如此,透過圖畫故事結合聖經真理。例如以繪本《黃與粉紅》來思考「上帝創造」與「生物演化」的辯證、《丹福先生》思考何謂試探等等。除了聽繪本與聖經故事,也可以有信仰實踐行動,例如他的學生曾經為喜樂保育院舉辦募款慈善音樂會、認養路上教會的兒童主日學事工等。
他提到,因為自己對繪本資源足夠熟悉,能夠快速連結圖畫書和經文,眾人可以運用身邊可得的素材,例如影片等來成為與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重點在於與孩子們對話,引導他們意識到聖經與自己生命的關係;可以透過比較性、因果性、歸納性、假設性、應用性的提問來刺激孩子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