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吾
宗教改革對於教會歷史的意義之一,在於權威的轉移。因著宗教改革家呼籲「唯獨聖經」,當時的信徒意識到信仰傳統不該與聖經具有同等的權威性。但這樣的呼籲,並不是提出新穎的倡議,而是回歸本源,正視聖經是神的默示(提摩太後書3章16節),是傳講的根據(彼得前書4章11節),也是基督門徒判斷信息是否純正的憑依(使徒行傳17章11節)。
對聖言的重視,不僅是新約聖經的堅持,亦貫穿舊約聖經,典型的有詩篇119篇,以上帝的話語為主軸,豐富地呈現上帝藉著話語傳達的教導、引領、安慰與保守。在天韻1983年的專輯《風和愛》中,作詞者葉薇心即擷取詩篇119篇幾節經文,搭配祁少麟作的曲,發表詩歌〈祢的話〉。引用的經文,概略呈現不當行與當行兩方面的意義。
不當行的部分,〈祢的話〉援引詩篇119篇10~11節,指出聖經表明上帝的性情與心意,使我們曉得哪些是祂不喜悅的心思、哪些是得罪祂的行為。我們若不回到聖經,只憑著被罪汙染的良心判斷,很可能會違背上帝的心意卻不自知。
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聖經記載的歷史中,已發生不少類似的事件。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敬拜金牛犢,稱那是引領他們出埃及的神(出埃及記32章4節);人們將汙穢之物獻在壇上,卻毫無自覺(瑪拉基書1章7~14節);掃羅逼迫耶穌與教會,自認是比同歲的人更長進,為祖宗的遺傳熱心(加拉太書1章13~14節)。因此,〈祢的話〉的祈求實在是我們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將祢的話語,深藏在我心,免得我得罪祢,免得我遠離。」
當行的部分,〈祢的話〉藉著詩篇119篇105節傳達蒙恩者必須根據主的話親近祂、跟隨祂。誠然,按著福音,稱義是我們從耶穌基督捨命之工白白得來的,但稱義只是天路歷程的起點。基督門徒生命的成長、成熟,乃至對主的認識,仍需要被聖靈持續更新、引領,直到按著上帝所應許的顯出屬祂的性情。
簡言之,稱義只是開端,身處在這多變、紛雜且扭曲的世界,我們沒有一天可以離主而活,天天都需要那真實認識我們、我們也認識祂的牧人引領。如此,我們感到這首詩歌的渴慕如此真實,正是我們揹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基督的寫照:「喔!主啊!與我親近,我愛祢聲音。作我腳前的燈,作我路上的光。」
照著詩篇102篇26節,〈祢的話〉也指出上帝的話語亙古常存。這世界不斷更迭,致使有些人因著世局變幻多端而惶惶終日,但創造天地的主不改變,「祢要將天地捲起來,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變了。唯有祢永不改變;祢的年數沒有窮盡。」(希伯來書1章12節)我們若信靠永恆上帝的話語,就會有如船隻雖在怒風狂浪中,仍藉著安放海床的錨得到安頓。或有起伏,卻不被吞噬。因此,我們能和這首詩歌發出同樣的頌讚:「天地都將過去,祢的話卻長存。天地將毀壞,祢的話卻長新。」
〈祢的話〉
我將祢的話語,深藏在我心,
免得我得罪祢,免得我遠離。
喔!主啊!與我親近,
我愛祢聲音。
作我腳前的燈,作我路上的光。
天地都將過去,祢的話卻長存。天地將毀壞,祢的話卻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