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台北報導】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策展的「帶傷前行-社運抗爭者的創傷療癒可能」特展,於8月31日正式閉幕。該展覽自去年5月20日起在民族所博物館特展室展出,為期一年三個月。彭仁郁感謝所有參觀民眾,並表示希望透過展覽呈現社運抗爭者身心創傷的敘述,讓當事者和參觀者共同反思國家暴力帶來的多元創傷經驗。

「帶傷前行」特展的緣起是2014年的「三一八公民運動」(太陽花運動)。當年3月17日,執政的國民黨在立法院以30秒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通過審查,引發學生和公民在18日包圍立法院,展開為期24天的抗爭。其中,3月23日晚上群眾湧入行政院,24日清晨遭到鎮暴警察強力驅離,該特展以七位遭受國家暴力創傷的抗爭者,以及相關參與者為該特展的主體。

特展中,七位抗爭者,包括30歲女性創作者GK、前職業軍人的26歲男大學生賈斯汀、30歲女造型師伊莎、25歲男全職社運工作者天立、27歲女原運參與者安、21歲女學生小嵐、25歲女北漂青年雄一等,透過展示抗爭時穿的外套、手機、零錢、扭曲的礦泉水瓶、等個人代表性物件,以及占領立法院的影像、抗爭後收到的家書、歷史相片簿、事後收到的刑事傳票等,呈現他們在社運中親身經歷的傷痕,召喚大眾對三一八公民運動的記憶。

展場中間設置一個「療遇時光機」圓形半私密空間,透過抗爭同儕團體歷程重組和聲音演員的再現,邀請觀看者在寧靜的環境中,想像和感受社運抗爭者面對國家暴力時的多元創傷經驗。彭仁郁認為,政治暴力創傷既是反叛的因,也是果。當反叛者(抗爭者)進入抗爭狀態和脈絡,與國家暴力交手的情境與過程,就會決定創傷的多元形貌,同時也預示療癒發生的潛在路徑。

彭仁郁指出,無論是警察暴力打在身上、心裡的直接傷害,還是反對勢力操控輿論製造社會汙名,當實踐理想社會政治條件的崩毀,周遭信任關係破滅對安全感的威脅,原以為堅實的集體連帶感的消失,維繫自我和重要他人正面意象的能量枯竭等,都是社運抗爭者可能經歷的創傷。她期望透過這次特展,讓人去思考如何讓受創主體重新在每一次與他者的遭逢中,獲得局部、逐一修復關係的動機、能量與希望;她認為,真實的療癒,是與受創主體進入意義關係的「療遇」。
彭仁郁說,有許多訪客問她,究竟社運抗爭創傷的特殊性是什麼?她坦言沒有一個清晰統整的答案,若要說真有什麼特殊性,她認為大概會是,這樣的社運創傷,只有對集體價值有所想望與期待,且這份想望滿載到突破臨界點,迫使小我脫離舒適圈走上街頭、直面國家暴力的人們才可能承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不過是那份想望在抗爭過程中破滅的其中一小部分外顯症狀。

因此彭仁郁很感謝曾來看展的所有朋友,也謝謝看完展、在現場寫下感言卡片的分享者們,她也沒有想過這輩子會當策展人,更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將不可見的心理創傷,藉由展覽呈現給親身經歷過創傷的受苦靈魂,嘗試陪伴受創者的人,或因著各種原因想了解創傷的人們。彭仁郁表示,在這特展閉幕後,展覽的文字、相關影音會保留製成數位檔,放在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網站,若有單位想要合作移展也可與該研究所博物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