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吟唱一首〈自由花〉

Photo credit: changsterdam / CC BY-NC-SA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不能言說的故事」,在台灣則以「記憶的缺角」為標語。對台灣而言,今年的主題,剛好呼應了二二八事件70週年、解嚴30週年,在文學界裡,更是真理大學以台灣文學為名成立系所屆滿20年。

這些數字代表著台灣史中某個角落,不能被提起,無法被言說。為了面對許多不自由不公義,有志之士不斷衝撞封鎖線,奮力掙脫禁錮的枷鎖,為了這些不自由,許多人不斷寫、不停記錄,用小說、電影、音樂等方式,累積了不少成果。國際博物館日訂這個主題,明顯地再度彰顯博物館與社會脈動、人道關懷、歷史發展緊緊關聯著。

為了「不能言說的故事」,博物館學會詮釋對隱藏暗處,受壓抑、壓迫的事件或議題,博物館能扮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除了傳遞知識與訊息功能外,博物館能否開拓開放、包容的場域,發揮社會調解功能?具有台灣主體意識的博物館延伸了對二二八事件的討論,拓展到白色恐怖,這些戒嚴時期所發生的事,從文化歷史各層面,包括運動、族群關係、藝術情色、環境污染,藉由出土的史料、創作的文本,被隱敝的歷史得以被看見、被轉譯、被展示,這些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歷史博物館都可一探究竟。

一個節日的展生,有其內在意義與外在延伸的脈絡。台灣行之有年的博館所、地方館近年來已逐漸形成合作網絡,紛紛加入518國際博物館日,以同一個主題,展現不同面向。但台南市政府所主辦的台南博物館節,這是自2016年擴大規劃博物館節活動,為市民帶來新鮮感後,在今年擴充觸角,以「博物館不在家」為主題,串聯41座館舍;然而,文宣品一出來,看見的是各說各的事,市府統合的只有方塊裡的訊息,也與518國際議題無所關聯,於是我們感知台灣與國際的接軌與合作,可惜了將訊息英譯發射到世界媒體上的苦心。

中央文化預算占全國經費2%,文化部執行預算同時,除了所轄各館所,還必須接受各地方館、文化局的補助申請與合作辦理,困窘之處可想而知。這麼多年過去,無論政權如何轉移,文化工作始終沒能被整合、進而長期規劃、深耕,令人著急。

活動既已啟動,現在的我們也沒有理由花太多時間抱怨,想到5月也是「和仔仙」賴和先生123歲生日,想起他與朋友,如何在撞牆的年代裡,輕輕吟著這首〈自由花〉:自由花蕋正萌芽,風要扶持日要遮。好共西方平等樹,放開廿紀大光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