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
前陣子,我用人工智慧(AI)將構思轉換成投影片,卻因輸入失誤,意外得到一篇仿照台灣知名網路論壇的文章。這個錯誤,讓我順勢觀察AI生成的網友推文,竟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粉-1」「鬼島不意外」「你怎麼不說○○○」「果然是台男/女」等,網路論壇使用者應該對這些推文不陌生,這些被AI精準模擬的文字,宛如一面鏡子,反映出台灣的網路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吸收大量網路文本訓練的AI,某種程度上也成了文化的載體。從這些帶有負面情緒、互相攻訐,甚至以偏概全的推文中,是否可以推測,部分網路論壇使用者,甚至是部分台灣人的心理狀態,隱藏著一絲集體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可能源於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焦慮,又或者是長期以來國際地位的壓抑。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人們會傾向區分「我們」和「他們」,建立群體邊界,個人可以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但這種區分也可能導致偏見。例如將特定政治立場的支持者貼上「○粉」的標籤,暗示其盲目、不理性,進而產生歧視和排斥。「鬼島」更是直指台灣不是個好地方,甚至暗示著投懷送抱到某個鄰近政權才是萬解。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我請AI模擬國外知名論壇Reddit的文章時,卻發現回覆內容相對較少出現將特定行為歸咎於族群特徵,或是給特定支持者貼標籤的現象。
這個有趣的對比,引發了我的思考:台灣的網路討論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這又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哪些面向?或許,透過AI的「另類觀察」,我們能更深入理解自己,並進一步思考我們台灣人怎麼了。(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