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盧啟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
◆◇ 史料背景 ◆◇
趙有源(Roger Chao)牧師,1931年生於高雄,1959年赴德國漢堡大學就讀神學院,畢業之後在德國福音教會(EKD)擔任牧師,為該國第一位台灣籍神職人員,而EKD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自1980年以來的夥伴教會。趙牧師精通台、日、華、德、英、希伯來及希臘等多種語言,曾與黃彰輝牧師發起台灣人自決運動,並持續在海外關心民主自由,為人權運動貢獻無數心力,目前仍健在,高齡93歲仍然掛念台灣的現況。
台、德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僑界、留學生和相關的宣教據點都是聯繫接觸的平台。趙牧師經常利用德國「教會日」的時候來突顯台灣在普世的重要性,也希望同工能夠繼續接棒。
事實上,台灣教會公報社現址大樓就是趙牧師促成柏林宣道會(Berlin Mission)於1983年捐建的。為記念行誼,公報社在2020年2月出版了趙有源口述、施瑞雲執筆的《德國樹,台灣根:趙有源牧師回憶錄》。該書分兩部分,前篇記錄趙牧師為台灣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奮鬥的生平大事,後篇收錄當年會議的詳細文字紀錄,重現塵封近五十年的重要文獻。
2022年11月,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訪德並拜會趙牧師,從他手中再獲得一批寶貴史料,包括與黃彰輝牧師的通信(以下詳述)、今日台灣人的拯救特輯(鄉訊)及個人照片。還有西德基督教萊茵州邦華語團契的《通訊》(1976年1月至1990年2月,有零星缺期。1984年7月122期以前用萊茵「洲」,1990年3月改收錄於《德國基督教華人教會通訊》創刊號)。趙牧師同意將文書捐贈給PCT歷史檔案館,並予以數位化存檔。
◆◇ 信函解題 ◆◇
黃彰輝與趙有源通信超過十年,這批信件始於1973年10月29日,訖於1984年6月26日,共有55封信,兼有英文與白話字,分別由張洵宜傳道師和林書弘老師進行繕打、翻譯及簡要註記。
這批信件多方談到黃彰輝在神學教育基金會(The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TEF)和普世教協(WCC)的世界宣教福傳委員會(CWME)如何參與海外自決運動的序曲,包括1973年2月的「今日台灣人的拯救」研討會等。
1974年,趙有源與黃彰輝、黃武東、林宗義、宋泉盛等人正式發起台灣人自決運動(Formosan Christian for Self Determination),他們特別選擇在二二八紀念日當天,在德國反納粹民主聖地伍伯塔─巴門(Wuppertal-Barmen)。召開「旅歐台灣人基督徒大會」,召集世界各地的有志者討論台灣國家未來前途,以「今日台灣人的拯救」為題展開四天三夜的論壇。彌迪理(Daniel Beeby)、安慕理(Boris Anderson)等多位牧師受邀帶領查經專講,會後並召開記者會,宣告台灣未來的前途應由本土人民決定,引起當時國際社會關注。
在這些信件裡面最重要的,應該是1975年的台灣基督徒自決運動計畫備忘錄。內容是基於197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的精神,旨在增進、擴大、加深所有海外同胞關心島嶼未來的進程,並與關鍵者謀求有建設性、有效率的對話,甚至包括黨國政府和北京政權。在開放與保密兩個原則並進下,從核心擴展到外圍。此一計畫的總預算為美金2萬5000元。是以系列研討會、教育方案及相關研究作為基礎,透過國際事務來促成普世更多人的關心。
從這個藍圖來看,其實就是1975年〈「我們的呼籲」〉、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的進路,並不是單純的反共產、反政府,而是希望透過國內外的教育與對話,真正改變人們的思維。
當1975年爆發威權政府沒收台語聖經的事件時,黃彰輝、趙有源等人就促成英、德、瑞士等地的教會表達關切。黃彰輝在4月18日的信說:「就自決運動而言,我們會盡可能廣傳這件事,這樣就能施壓政府,同時也明白我們台灣教會處於繼續溫和協商方式的狀態……。我覺得德國教會針對此事可以自由採取行動,因為沒收任何一本聖經都跟各地的基督徒有關係。」
到了1976年,黃彰輝和趙有源轉而關心南美洲巴西的台灣移民和教會信徒,包括楊石林牧師等人。自決運動從政治領域跨界到社會處境,關懷這五千多人受到的不公待遇,避免他們被指控為非法人口而受苦。
而在1977年,重點轉到了白雅燦和黃華等政治犯的聲援,包括國際特赦組織的倫敦和瑞士支部,都有相應的國際支持。德國在推動「教會日」的過程中,也發表了強有力的聲援。
值得注意地,也許要強調台灣主體性,或者不要讓閒雜人等看到內容,從這年開始黃彰輝的信有一半以上改成用台語羅馬字書寫,用他的母語寫出內心關切的事務,讀來頗具鄉情。1977年10月25日的信提到:「真歡喜聽著Bstarien Kommission嚴重討論台灣佮咱的教會之聲明〈人權宣言〉,議決寄批振作咱的教會等等的事項。」
1978年,黃彰輝的話鋒轉向關心大兒子David的家庭狀況,就是相當私人的內容,但可以明白他對家務事也是頗為關心,並且提供實際的建議,也盼望友人替他分憂解勞。
在黃彰輝與趙有源十幾年的通信裡面,經常提到的人物都是自決運動的推動者,包括宣教師安慕理、彌迪理、杜佐志(George Todd)、朴聖俊(Sang-jung Park);台灣人則有趙有源、黃武東、林宗義、宋泉盛、鄭兒玉、高俊明、魏瑞明、葉家興、周叔夜、陳文川、王愛蘭、田弘茂、張瑞雄、翁修恭、趙信恩、謝禧明、王南傑、王再興、徐望志等,更有多位國際友人如基督教社會學者傅有德(Justus Freytag)、德國宣教協會(German Missionary Council)的葛哈德‧費里茲(Gerhard Fritz)、弗羅林博士(Dr. Florin)等。
◆◇ 當代意義 ◆◇
一般而言,在1970至1980年代要做國際支援的工作,雖然已經有電話與電報,但不可能像網路發達的現代可採視訊會議。因此,為了安全保密與實質溝通,通常都要當面討論,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普世工作在當年是非常燒錢且耗時費力,又有危險性的事務。例如1975年1月黃彰輝就約趙有源,看是要前一天在德國漢堡,或是隔天在法蘭克福轉機到印度孟買的空檔一小時,見面籌劃事工。由此可見,他們必須連結人脈、掌握效率,善用資源才能完成繁複的事。最重要的,台灣人自決運動是透過愛與非暴力的方法,經由教育研究與思想啟蒙來改變人心。如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1968年出版的名著《受壓迫者教育學》所說,要翻轉貧困團體和弱勢族群,最好的方法是透過觀念的轉變,讓他們能夠自己作主,擺脫底層的宰制,成為自由的人。
誠如黃彰輝致趙有源1979年10月7日的信所寫:「自決能讓海外繼續啟蒙先知性的工作支援台灣的教會,個別的行動不只在這原則面,……因為阮這次有談論到,對WCC而言的Just, Participatory Sustainable Society,來想咱的教會提倡的新而獨立之國家。」我們相信,這不只是地上的國度,而是全面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都在上帝掌權之下的盼望的國度。當我們今天看到許多敗壞的政客、崩解的人設、戰亂的國際,更是需要帶著祈禱的心,來期待這個「公義且參與式的永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