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體壇國際攝影展 打破框架看見多元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台灣國家婦女館、社團法人台灣運動好事協會、社團法人台灣女子運動體育協會主辦的「Women in Sports女性在體壇國際攝影展」全台巡迴,於9月來到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配合展覽,9月15日上午邀請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博拓拳擊體適能空間拳擊教練兼營運總監吳宜霏專講「女力拳開:體育運動與性別平等」,並在課程後帶領與會者體驗拳擊。

延伸閱讀:【性別與運動】回顧巴黎奧運 從性別檢驗談起

(攝影/林婉婷)

吳宜霏說明,這場攝影展別具意義,出自台灣首次舉辦針對女性在體壇的國際性攝影比賽。募集2022年全年度攝影作品,共計徵得來自52個國家、1326件作品,女性參賽者比例高達54.5%。本次展出作品有30件,呈現國際、台灣全國和地方賽事的女性運動員、裁判、媒體、工作人員、觀眾,以及從事運動的非選手女性身影。

她以奧運為例,談到體壇的性別平等推動是漫漫長路。1900年的巴黎奧運讓女性運動員參加表演賽。2012年的倫敦奧運,所有國家皆派出女性運動員參賽,而女子拳擊也列入競技項目;但1904年、第三屆奧運就已經有男子拳擊項目。而2024年的巴黎奧運不只是男性和女性運動員數量達到平等,也讓許多女子項目成為閉幕前的壓軸賽,讓世界看見女性選手不僅可以參賽、表現還很精彩。

(攝影/林婉婷)

吳宜霏提醒,「性別化」不只影響女性參與運動;今年巴黎奧運「韻律體操」和「水上芭蕾」項目沒有男性參加。值得思考的是,「女性比較沒力氣」和「男性比較不柔軟」等印象,是來自於天生差異,還是社會規訓?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從小沒有接受相關訓練,是否也可能影響一個人日後的身體素質?

運動比賽的「公平」是以科學數據為基礎,許多項目會分為男女,但例如「馬術」就沒有區分性別和年齡,但養馬、騎馬所費不貲,這項運動隱隱有經濟條件限制。吳宜霏點出,運動不只受到性別限制,還包含選手所能取得的社會資源、所處的自然環境等。

除了選手和項目,還有其他可以檢視性別平等情形的面向。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統計,女性占職業運動員總數的四成,但女子運動相關報導僅占運動媒體版面4%;而國際奧委會統計,女性體育記者僅20%、運動攝影師僅有9%至11%。今年巴黎奧運的賽事轉播特別聘用更多女性賽事評論員。

(攝影/林婉婷)

而女性在體壇的職涯發展也有玻璃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等問題;今年巴黎奧運,台灣男性選手26人、男性教練34人,女性選手34人、女性教練5人。根據美國學者維利茲博士(Philip Veliz)在2020年的研究結果,許多女性在青少年階段就離開運動場的最大原因,在於性別刻板印象與缺乏女性教練為角色典範。

國際賽事得到世界矚目,也是重要的倡議場合,例如抗議種族歧視、仇恨心理、性別壓迫等;吳宜霏也補充說明這次攝影展沒有呈現到的「母職與體育」和「多元性別」議題,最後她強調:「不要因為性別,成為興趣的阻礙。」不對自己有框架,也對別人有更多理解、尊重。

「Women in Sports女性在體壇國際攝影展」在高雄婦女館展至9月30日,禮拜一、禮拜五不開放,每日開館時間為上午8點半至下午5點20分、午休一個半小時。

(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