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自我書寫圓滿的終結

Photo credit: Stanford EdTech/ CC BY-NC-ND

作家瓊瑤日前將照顧丈夫平鑫濤400天的心路過程寫在臉書上,不料卻意外透露她與平鑫濤子女針對插管問題意見相左,演變到最後,雙方甚至以公開信互相「對話」,衝突日漸尖銳化。

如何照顧病人本該是個人與家庭的隱私,不過公眾人物所帶動的新聞性,也引來諸多醫療與照顧專家對此事發表意見,更讓病人自主權利、安寧療護、安樂死等討論再度浮上檯面。

台灣目前與自主決定醫療最相關的法律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即年滿20歲並具行為能力者,能先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決定確診末期時,是否接受「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不施行維生醫療。

2015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人將擁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權利。這是台灣首部將「善終」一詞放進條文裡的法令,在意識清醒時,我們可以先決定未來進入特定臨床條件時,要接受或拒絕哪些特定醫療處置,避免有一天可能無法表達意願,為自己「發聲」,而這部法令距離2019正式上路,只剩下不到1年半的時間。

在醫療現場,家屬竭力拜託醫療人員維繫親人生命的場面並不陌生。每個生命都是絕無僅有的存在,但該不該傾盡資源以管線、機器維繫微弱的生命,倫理道德上卻始終有著不一樣的聲音,對於生命末期救治的停損點,至今還是說不透。

隨著台灣人平均壽命屢創新高,社會觀念也有了改變。近年在政府推廣下,已有43萬民眾在健保IC卡上註記「預立安寧緩和醫療」,臨終前不再接受無效醫療折磨。不過仍有超過9成的人,尚未思考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要怎麼走,這無疑是將生命的功課及最終選擇權不負責任地交給了旁人。

生命哲學是上帝交給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或許你我都有過面對親人要離開的不知所措,也或許你更曾親眼在醫事現場見證過全力救治卻仍舊回天乏術的經驗。每條生命無疑都是上主所賜下的寶貴存在,只是如何享受生命中最後的美好,來自於每個人都必須要有隨時可能變成病人的自覺,在這樣的前提下,預立醫囑,我們才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的來臨,並且在生命的最後一堂課,自我書寫圓滿的終結。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